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偏头痛是一种较常见的原发性头痛,病因、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偏头痛反复发生的血管舒缩功能异常将导致脑终末小动脉的血流量异常,脑血管痉挛收缩期有可能急剧减少穿支动脉的血流量,导致脑白质特别是深部脑白质变性的发生。最近Swartz等研究证实偏头痛患者比非偏头痛患者在MRI白质异常方面有更高的危险性,但白质损伤的机制还不清楚,可能与偏头痛的反复发作引起脑微血管损伤有关。国内李现亮等应用DT-MRI(MRI扩散张量成像)技术研究发现偏头痛患者胼胝体神经纤维存在微细结构完整性的改变,且随着病程越长、头痛频率增加,这种完整性损害更明显。国外也有实验证明偏头痛患者血浆HCY高于正常,可能与其通过诱导产生过氧化物,引起血管壁损伤,促进炎症因子大量产生,同时也可产生一些自由基,损伤血管内皮细胞,造成脑白质损伤。目前已有偏头痛与临床相关因素之间关系的研究,但从核磁共振研究偏头痛脑白质损伤与临床相关因素的相关性报道较少。基于此本文对偏头痛患者脑白质磁共振异常与临床相关因素的关系展开初步探讨。本研究通过分析偏头痛患者的脑白质磁共振成像异常(脑白质损伤)与临床相关因素的关系,进而探讨引起偏头痛患者脑白质磁共振成像异常的临床危险因素,为偏头痛的预防、诊断与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1临床分组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确诊为偏头痛并接受核磁共振检查的98例患者,根据MRI检查结果将偏头痛患者分为有脑白质损伤组和无脑白质损伤组。详细记录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吸烟史、饮酒史、家族史、先兆症状、头痛病程、头痛发作频率、头痛持续时间、头痛严重程度、睡眠质量、焦虑抑郁、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将上述临床相关因素与脑白质损伤之间的关系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2磁共振检查所有患者采用美国GE公司3.0T(型号w-750)核磁行头颅核磁共振FLAIR、T1WI及T2WI检查,各序列层厚均为5.0 mm,层间隙均为1.5mm。脑白质损伤评估:脑白质损伤影像上显示脑白质区T2或FLAIR出现高信号,T1未出现低信号改变。3 HCY测定空腹抽取静脉血3m L,应用日本奥林巴斯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配套原装试剂,采用循环酶法检测血清HCY水平,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结果:1各组例数根据MRI检查结果,有脑白质损伤31例,无脑白质损伤67例,偏头痛患者脑白质损伤发生率为31.6%。2脑白质损伤好发部位脑白质损伤患者病灶累计64个,其中额叶病灶23个(35.9%)、顶叶病灶15个(23.4%)、基底节区13个(20.3%)、颞枕叶9个(14.1%)、后循环(脑干、小脑)4个(6.3%),额、顶叶合计占59.3%,脑白质损伤好发部位为额叶、顶叶。3两组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吸烟史、饮酒史、头痛持续时间、头痛严重程度、睡眠质量、焦虑量表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有脑白质损伤组和无脑白质损伤组有先兆症状的分别为38.7%和19.4%,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有脑白质损伤组和无脑白质损伤组有家族史的分别为16.12%和14.92%,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有脑白质损伤组和无脑白质损伤组头痛病程分别为8.3±3.5年和5.2±2.1年,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有脑白质损伤组和无脑白质损伤组发作频率分别为4.7±2.3次/月和3.5±3.4次/月,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有脑白质损伤组和无脑白质损伤组抑郁量表评分分别为19.7±4.4和16.7±3.5,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有脑白质损伤组和无脑白质损伤组HCY分别为(19.6±1.3)umol/L和(12.7±1.4)umol/L,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族史(OR=0.928)、先兆症状(OR=2.314)、头痛病程(OR=1.524)、同型半胱氨酸(OR=2.024)均是偏头痛患者出现脑白质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1偏头痛患者脑白质损伤好发部位为额顶叶。2家族史、先兆症状、头痛病程、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是引起偏头痛患者脑白质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