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中心区域不断外扩,在大城市周边一定距离范围内形成了众多小型的卫星城镇。然而,这些地区人口密度低、出行需求低并且出行地点比较分散,使得公共交通出行需求较少,难以维持固定线路、固定班次的传统公共运输服务,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居民的出行。同时,在主城区小型社区周边,出行高峰时期出行人数较多,常规公交能够实现经济有效的运营。而在出行平峰时期出行人数较少,常规公交完全不能实现经济有效的运营。随着老年人和残疾人的逐年增加,常规公交也不能为这些特殊人群提供比较高品质的服务。而能够提供门到门运输服务的出租车出行费用往往较高,不是一般工薪阶层所能随时承受的。常规公交的这些缺陷,不但造成了居民出行极为不便,还降低了其对居民出行的吸引。因此,为了公共交通乃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急需发展需求响应式公交服务系统来完善现有的公共交通服务系统。首先,本论文基于需求响应式公交服务系统的基本概念,深入学习国外的成功案例,以及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对需求响应式公交服务系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了需求响应式公交的服务特征、车辆类型、通行能力,并对该运输模式与其它运输模式做出比较。在此基础上,继续研究其市场定位、服务机制、运营模式、功能需求、运营流程等,构建了该服务系统的总体框架。其次,结合我国城市经济水平、城市结构、人口结构以及我国交通信息化发展水平,剖析我国发展需求响应式公交服务外部条件的适应性。在此基础上,本文再深入分析其关键技术参数(松弛时间、需求响应式公交固定站点、服务区域、发车频率、车辆技术速度),构建需求响应式公交服务系统的适应性综合评价模型。最后,本文以重庆市城市边缘地区以及主城区小型社区平峰时段为例开展需求响应式公交的适应性分析,并对需求响应式公交服务在我国发展提出些许建议。本文根据对需求响应式公交服务系统的研究表明:在城市边缘地区和主城区小型社区等低需求区域适合发展需求响应式公交服务。需求响应式公交服务不仅能够提高居民出行的便捷性、舒适性,还能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使公共交通运营企业所获利益增加。本文为我国低需求区域发展需求响应式公交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例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