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次大战后,西欧各国的国有企业曾出现广泛发展,不少国家都不止一次地出现国有化高潮。西欧曾经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国有化的典型地区。在理论上,当时混合经济理论盛行,实行国有化、建立国有企业,是国家直接干预经济、发展混合经济制度的主要手段。在社会思潮方面,西欧作为社会主义学说的发祥地,社会主义思想有着广泛的传播和深刻的影响,建立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学说的一项重要主张。现代西方经济学把国有化看作是矫正市场失灵的一种手段。按照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市场失灵导致资源配置无效率,矫正市场失灵的办法之一就是实行国有化,由政府来配置资源。依据西欧各国的宪法和法律,政府是国有企业的所有者,享有重大决策权、收益权、经理人员任免权等权利。政府设立部、局等机构管理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经理人员是受政府委托的代理人。西欧各国确定国有企业存在的领域在理论上一般遵循两条原则:一是遵循市场有效性原则,凡是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领域,则由政府投资组建国有企业去提供产品;二是追求社会公平原则,凡是容易导致社会分配两极分化、贫富不均的行业(如垄断业),由国有企业去经营。国有企业在西欧国家战后经济发展和创造“经济奇迹”过程中,确实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历史作用。战后,西欧各国的国有企业开始时运行良好。战后的第一个十年被认为是国有企业运行最佳时期。在许多西欧国家,以国有企业为基础的公共部门成为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力量。一些西欧国家的公共部门在就业、产量、资本投资方面的比重最高时达到25%。第二个十年运行欠佳,引起很大争议。消费者抱怨大型国有企业在规模、权力、趋势、对顾客态度等方面同私营大公司并没有什么两样。国有企业的工会批评国有企业只是国家资本主义的组成部分。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和右翼政党的政治家则攻击国有企业,说国有企业壮大了工会力量,形成了国有企<WP=57>业和工会的双边垄断,侵犯了消费者和公众的利益。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西方的社会舆论反对私人部门大企业的过度集中,要求私人部门的大企业分散化。右翼政党利用这一舆论,乘机要求公共部门的国有企业非国有化或私有化。这就在西欧各国掀起了私有化改革的浪潮。西欧国有企业改革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的特点:在原有经济体制框架内进行变革,而不是另起炉灶;不割断历史,不否定历史,不搞历史大清算和大封杀;把私有化变成新型的企业创建高潮;从实际出发,形式多种多样;政策措施配套,进展平稳有序。西欧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第一,绝大部分国有企业私有化之后扭亏为盈,增强了竞争力,适应了欧洲统一大市场建成后的新形势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第二,政府一方面从私有化中得到收入,减少了对国有企业的补贴,另一方面又从私有化企业得到税收,因此有助于财政状况好转。第三,国有企业私有化后所提供的商品和劳务价格下降,消费者从中直接受益。当然,西欧国有企业改革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西欧各国推行私有化的实践中,西欧各国往往把经过整顿和治理之后变成有利可图的国有企业重新改变成私人企业,让私人垄断资本获取高额利润,而投资多、风险大、周期长、利润低的国有企业,则仍实行国营。国有化时,国家用高价收买私人企业。与此相反,私有化时,国家按低价出卖国有企业。所以,国有化和私有化都是私人垄断资本对国库的掠夺。通过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历程的回顾与总结,针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中所存在的一些难点问题,借鉴西欧国家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推进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对策:第一,在开放市场的总框架下进行国企改革;第二,明确政府退出市场的顺序;第三,考虑多种市场准入的形式;第四,政府管制机构的管理范围逐步扩大,管制的重点逐步缩小;第五,为市场重组留有空间;第六,调整国有资产存量来补偿“触礁损失”;第七,改革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框架内进行;第八,不割断历史、不<WP=58>否定历史;第九,治理腐败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领域。总之,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国有企业,尤其是那些大规模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国有企业曾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尽管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欧国有企业因多种原因而出现了私有化改革的浪潮,使国有企业数量减少地位降低。但由于西欧国有企业主要是作为一种宏观调控手段而发展起来的,国有企业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仍然具有一定经济作用。尤其是在公共部门,国有经济对于维护社会公平和平衡经济,仍然是稳妥有序、易见成效的经济组织形式。关键问题是如何实现平稳的渐进改革,使国有企业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借鉴西欧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教训,可以为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提供很多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