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旧体叙事诗之新变(1840-1940)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lightning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840年到20世纪40年代的这一个世纪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不安、变动最为剧烈的时期之一,所谓“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给这一时期的旧体叙事诗创作带来了深远的影响。随着传统中国的“天下”观念逐渐瓦解,旧体叙事诗中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认识基础从传统的“夷夏”逐渐过渡到由西方传入的近代“国别”、“种别”以至“教别”等观念,受到西方影响的“亚洲”、“黄种”等新的地理和种族“自我定位”又影响了诗人对世界与中国自身的认识,国族独立、“种族平等”成为旧体叙事诗中表现的时代精神的主流。对于所谓“西法”、“西教”则逐渐由排斥到能以相对较为平静的心态接受并加以评判。而东亚地区原有的以中国为核心的“宗藩体系”的崩溃标志着中国国势的衰微和对周边地区影响力的下降,中国诗人笔下相关题材的叙事诗往往感慨国势,向往“复兴”;在19世纪末宗藩体系崩溃、近代东亚国际秩序初步形成之后则大多倡导“东亚团结”。国族意识同样让诗人积极关注台湾等落入异国之手的中国土地和南洋华侨等迁居海外的华夏同胞的遭遇。“诗史”意识是传统叙事诗创作中的重要概念,随着社会的变革,旧体叙事诗的题材范围扩展到了列强侵略、国内政局、国际风云等国内外时事,其表现手法呈现出多元化的面貌,对时事政治的表现也有所发展和深化。在“殷鉴不远”的心理影响下,对缅甸、印度以至波兰、犹太等国家民族“亡国之苦”和日本、土耳其等国“复兴”的关注也成为了叙事诗的重要题材。社会的激烈变革所带来的各种新旧道德观的冲突交糅也让旧体叙事诗呈现出格外复杂的面貌。某些诗人试图维护“君臣之伦”等传统道德观以期拯救“世道人心”乃至国家社会、却不免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背道而驰。与此同时,诗人的个体意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叙事诗对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亲情等个人情感的表现也更为真切细腻。而在多元化的社会背景和个性伸张的前提之下,不仅不少诗人借叙写“烈女”等人物来试图维护传统道德观和社会秩序,另一些诗人也开始对所谓“奇女子”乃至妓女、优伶等等传统道德轨范之外的人物给予特殊的关注。诗体对诗歌的内容、形式、语言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忽略的“规约”作用,乐府歌行集中体现了近代叙事诗为了努力实现“创新”与“尊体”两大往往互相冲突的要求而在力求保持传统诗歌基本精神的同时引入新语汇、新手法的种种尝试。“长庆体”作为有特定题材特色和情感基调的诗体,适应了近代诗人表达“兴亡之感”的需要。近体组诗除了以“以诗存史”为主要目标的“纪事诗”之外,主要以结合叙事与抒情为主,其中的大量佳作固然可以达到“情事交融”的境界,然而篇幅、语汇、声律等方面的局限也使得它不可能像乐府歌行等诗体那样对近代现实有较为详尽深入的表现。而竹枝词作为以风土人情题材为主、质轻形杂的特殊绝句形式,在近代也出现了“洋场”、“海外”两大新题材。它们共同造就了从1840年到1940年代百年间旧体叙事诗求新求变、异彩纷呈的盛况。
其他文献
<正>马丁·路德金说过:"没有人能够击倒一个信念长存的人。"2011年10月初,我应朱维群、朱卫卫夫妇之邀到北京昌平赏秋。一行人沿山路缓行,两旁树上半红半绿的枣子时不时碰着
樟树为樟科樟属常绿乔木,为国家Ⅱ级保护树种,主要分布在中国(包括台湾)南部各省,越南、日本等地亦有分布。在中国南方,樟树是著名的多用途乡土珍贵用材和经济树种,一直被人
建立大孔树脂分离纯化枳椇总皂苷的工艺。通过比较8种大孔树脂对枳椇提取液的静态吸附率和解析率,优选一种,进一步考察其分离枳椇总皂苷的吸附性能和洗脱参数。优选LSA-21大孔
电网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是能源优化配置的平台,相关工程建设规模巨大,影响深远。近年来,随着电网建设的快速发展,工程建设过程中常常出现建设质量和工艺水平不高等质量管
在教育进步教学发展的背景下,传统教育教学中重视知识记忆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当下教育的发展要求,且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思维发散形成了一定阻碍,从而致使高中物理教学水
企业的竞争优势是产品快速响应市场.可以采用产品平台策略来快速满足顾客的差异化需求。产品平台的开发方式包括变型指标设计、关联指标设计、标准化设计、模块化设计和配置设
政府绩效是当今政府管理中普遍关心的重点问题。绩效管理作为一种改进和评价政府绩效的实用性管理工具,已引起世界各国政府的普遍关注。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绩效
干旱区生态系统脆弱,水分条件是限制生态系统生长的主要因素。由于降雨稀少,与河流水位密切相关的地下水是河谷区林草的主要水分来源。由于干旱区水资源过量的开发使用,大量
陶艺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门类,不管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在每个阶段人文精神都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始终贯穿于陶艺的整个发展过程之中。陶艺与人文精神的相互融合,不仅进一步加深
伴随着现代化城市的迅猛发展,物质经济的高度繁荣,人们对于其生活的公共环境的品质要求也日益提高,这不可避免地推动了公共艺术的发展。环境陶艺作为公共艺术的一支,在艺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