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言语的私有性——论私人感觉的个人化表达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zefg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学术界“语言学转向”的影响,以语言为起点研究文学的相关问题成为文艺理论界的一个新的研究动向。对于文学中的“主体性”,即文学与个体生命的内在关联问题而言,语言研究之途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传统的工具论语言观从修辞学的角度研究文学语言如何能更好地表达思想与情感,但它并没有真正关注文学与个体生命整体性存在的相互关系。受现代语言学影响的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文学语言研究途径则更关注文本内在结构的自我构成与语言形式的陌生化,消解了文学中的主体性存在,遮蔽了文学与个体生命之关联的文学“主体性”因素。相对于语言的工具性和结构化,“言语”则是个体在生命活动中对语言的具体运用,在“言语”之途中,文学不再是内容与形式的相互分裂或相互契合,文学成为个体存在的言说方式,一种生命活动方式,有着自身的私密性,具体表现为文学言语的私有性特征。本文对文学言语私有性的论述不是强调在公共语言之外还并行存在一个供个人使用的私人语言,而是试图探索在语言的公共性空间中存在多少私人感觉个人化表达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在文学言语活动中,私人感觉表达的必要性,私人感觉表达的可能性,以及私人感觉如何获得表达成为本论文关注的三个主要问题。主要包括: ㈠从生命本体论的角度来说,作为个体生命的组成部分,私人感觉是个体生命,乃至整个人类生命的不可或缺的部分;私人感觉还是文学言语活动生发的内在生命渊薮,私人感觉有着表达的必要性,私人感觉的个人化表达正是文学言语的私有性的内涵所在,具体体现为:个体生命观察世界,理解自身与世界之关系的个人化角度;个体生命对社会规则的突破与自我的确立,即个体生命相异于社会共同性的独特的体验生命的方式;个体生命对内在生命世界以及精神领域的独特体悟,私人感觉的个人化表达意味着对不可言说之物——内在的心灵世界与精神活动的独特言说方式。 ㈡文学言语与生命的内在同一性,是文学言语活动能够在语言公共性空间中完成私人感觉个人化表达的理论前提之一。无论是从语言学还是语言哲学的角度进行梳理,我们都能发现公共语言的确定性、概念性、抽象性都不能涵盖语言的全部特征,在语言的背面隐藏着语言与生命的内在同一性。文学言语活动完好地保留了语言与生命的内在同一性——语言的诗性特征。文学言语的对话性特征是私人感觉个人化表达可以实现的第二个理论前提。在文学言语活动构造的审美世界中,主体间的相互关系由原先的“我——他”关系转化为“我——你”的对话性关系,在其中,主体间的理解并非是“我”对他人、他物的认识,而是相互间的聆听与应答。 ㈢如何完成私人感觉的个人化表达,私人感觉在语言表达之后的公共空间中还保留多少感觉的个体性与私密性,这些都是私人感觉的语言赋形问题。本文认为,文学言语活动中语言创作并不是语言自觉地向内在情感聚拢、迎合的单向活动,相反,文学语言是内在情感在语言形态上的自我赋形、自我言说,并以“象”的形态显现出来。另外,文学言语活动也恰到好处地利用、凸现了语言的类的、共性特征,生发出“言外之意”,留存了个体内在生命的私有性。语言的共性特征导致的语言非具体性效果其实是文学言语活动中的“留白”,是超越语言规则、语义逻辑之上的想象的空间,它期待、接纳理解的多义性,意义的生成性,以及内涵的丰富性,以最终在表达的同时保留内在情感的个体差异性。
其他文献
郭在贻先生是我国当代有杰出贡献的语言学家,他精研训诂,以训诂名家,其训诂成就令学界瞩目。本文以郭先生训诂成就的原因为研究课题,在认真研读郭先生的著作和学界对他的研究文章
本文对从启蒙向革命转变的墨学背景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启蒙的失败,使现代知识分子从西方借鉴过来各个领域里的文化资源无法获得向现实转化的可能性,没办法实现以“民主平等”
顾况极富个人魅力,在诗坛有一定影响,是盛唐至中唐过渡时期的重要作家。学界对顾况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生平、版本整理等,对顾诗分析多局限于其现实性,而顾诗独特的怪奇性审美特
历史上的张居正是个颇受争议并且本身非常复杂的人物。《张居正》开篇即营造一种山雨欲来的气氛,把主人公置于激烈的权力争斗之中,随后写他荣登首辅之位后,理政十年:整饬吏治,刷新
明朝末年,天主教新兴的修会耶稣会趁航海大发现之便,秉重振天主教之雄心,一帆涉海,来到澳门,开始向西方传说中神秘而富庶的中国传播“上帝”的威名。在此后的近一百五十年间,以利玛
刘克庄是南宋后期的文化领袖,当下大部分研究者都把目光投注到他的诗歌研究上,对他的词即《后村词》关注较少。其实他的词创作不论从思想内容上来看还是从艺术成就上来看也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