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小肾肿瘤是临床常见病,MRI(magetic reasoance imaging,磁共振)和CEUS (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und,超声造影)是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比较两者哪种检查更优,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常见小肾肿瘤MRI主要征象,判断哪些征象在诊断中起主要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前瞻性分析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正确率,进而比较哪种方法成本效果较高。材料与方法:第一至第四部分,采用多元回归分析自2009年1月年至2015年6月间病理证实的良恶性肾肿瘤80例,分析其主要诊断征象。采取病例对照分析法,恶性组为病例组,良性组为对照组。MRI征象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定性征象有:有无肉眼所见脂肪、假包膜、囊变及坏死、T2WI信号、出血、楔形变、匍匐式生长、晕环结节。定量指标有:反相位信号改变,增强扫描皮质期、皮髓期、分泌期强化程度、性别、年龄.第五部分通过前瞻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良恶性肾肿瘤94例,比较MRI和超声造影对不同直径小肾肿瘤的检出率。第六至第七部分采用前瞻性分析MRI和超声造影对小肾良恶性肾肿瘤的诊断正确率,并对两者的成本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本研究应用SPSS19.0和CHISS统计软件,主要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多种征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少部分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卡方检验、t或t’检验、单向有序列联表等分析数据.结果:肾肿瘤主要征象中,按重要性关系依次为脂肪(良性征象)、囊变等级高和“晕环结节”征(恶性征象)。次要征象为假包膜、出血(恶性征象)、匍匐征(良性征象)。无或少脂肪的AML(angiomyolipoma,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和chRCC(chromophobe renal cell carcinoma,嫌色细胞癌)相比,有假包膜、囊变级别高、T2MI信号级别高的肿瘤诊断为恶性的可能性大;有楔形征或匍匐征其中之一的诊断良性的可能性大。定量指标中,反相位信号降低较多,皮质期增高较高的诊断为无或少脂肪的AMI,可能性大。无或少脂肪的AML与pRCC (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乳头状细胞癌)相比:T2信号、囊变和出血级别越高者,诊断乳头状癌的可能性越大。定量指标中皮质期强化级别越高者诊断良性的可能性越大。ccRCC(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透明细胞癌)和chRCC目比:有假包膜、囊变级别高、“晕环结节”征的肿瘤诊断透明细胞癌的可能性大。定量指标中,反相位信号降低程度越高,诊断ccRCC的可能性越大。小于1.5cm组的肾肿瘤中,无论是否含有脂肪,MRI的检出率均高于超声造影(p<0.008).MRI和超声造影对小肾肿瘤诊断正确率分别为93.62%、84.04%。成本效果分析显示后者高于前者。改良MRI增强的成本效果高于后者。结论:脂肪是良性肿瘤的主要征象,囊变程度高和“晕环结节”征是恶性肿瘤的主要征象。MRJ和超声造影对小肾肿瘤诊断正确率比较前者高于后者。超声造影成本效果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