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亚热带东部地区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植被种类繁多,气候由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向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过渡。该区域有着许多自然保护区,目前已有不少学者对该地区的苔藓种类进行了一些的报道,但是针对该地区的凤尾藓属(Fissidens)植物还没有专门的研究。本研究以近几年内采集以及借阅的凤尾藓属植物标本和文献记载为依据,对中国亚热带东部地区(本文限于福建、浙江、江苏及上海市)的凤尾藓属植物进行了研究,统计出该地区具有的凤尾藓种数及分布情况,并对该地区的凤尾藓属植物进行了区系分析;根据标本鉴定和文献记载对中国境内凤尾藓属植物的分类特征进行了量化分析,生成基于形态数据的聚类图;基于ISSR数据探讨了形态变异强烈的卷叶凤尾藓(F.dubius)14个地理种群的遗传结构和多样性特点;应用Max Ent模型预测了小凤尾藓乳突变种(F.bryoides var.schmidii)、拟粗肋凤尾藓(F.ganguleei)和透明凤尾藓(F.hyalinus)在研究区域的潜在分布范围。主要结论如下:1.本文通过文献整理,标本借阅、采集、鉴定,统计得到中国凤尾藓属植物共57种,7变种,1亚种;在中国亚热带东部地区(福建、浙江、江苏和上海市)共有36种、5变种。其中,福建省记录有25种3变种,卷尖凤尾藓(Fissidens subangustus)为该地区新纪录种;浙江省有25种1变种,异形凤尾藓(Fissidens anomalus)和糙蒴凤尾藓(Fissidens capitulatus)为新纪录种;江苏省有16种1变种,上海市具有8种2变种,锡兰凤尾藓(Fissidens ceylonensis)为上海地区的新纪录种。2.以中国境内记录的55种7变种1亚种凤尾藓属植物为对象,获得了16个形态性状,据此对种类进行了聚类分析,发现这些凤尾藓属植物可以分成3组。3.中国亚热带东部地区凤尾藓属植物的地理成分有10个类型,其中热带成分(包含泛热带分布,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间断分布,旧世界热带分布,热带亚洲至大洋洲分布,热带亚洲分布)有20种,占中国亚热带东部地区凤尾藓属植物总数的(世界分布未计入总数)的55.56%。反映出凤尾藓属植物喜生于温热阴湿的地方,以分布在热带、亚热带为主;4.以卷叶凤尾藓为对象,筛选出了12条重复性好的ISSR引物,在14个地理种群中共扩增出259条条带,其中248条具多态性,多态性条带百分率为95.57%,居群总的Nei指数为0.2327,72.01%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间,居群间遗传分化明显;基于ISSR数据的聚类分析表明,卷叶凤尾藓的101个样品可以分为6组,组1由浙江省内乌岩岭种群、大神仙居种群、龙湾潭种群、清凉峰保护区顺溪坞种群、凉源种群、龙塘山种群、清凉峰种群、雁荡山种群构成,组2为浙江金华北山种群,组3包括福建武夷山种群和天宝岩种群,组4为广西花坪保护区种群,组5为四川龙池保护区种群,组6为辽宁白石砬子保护区种群。卷叶凤尾藓种群间的遗传分化主要由地理因素造成,种群内的遗传分化可能与所在环境的异质性有关。5.基于当前气候数据和小凤尾藓乳突变种(F.bryoides var.schmidii)、拟粗肋凤尾藓(F.ganguleei)和透明凤尾藓(F.hyalinus)的地理分布信息,采用Max Ent模型,结合Arc GIS 9.3软件,开展了以上3种凤尾藓在中国亚热带东部地区的适生区分布预测和潜在栖息地,结果表明:当前气候条件下,小凤尾藓乳突变种(F.bryoides var.schmidii)的潜在分布区包括江苏云台山、艾山九龙沟、大洞山、圣人窝、泉山,浙江凤阳山,福建虎伯寮、戴云山、云中山;拟粗肋凤尾藓(F.ganguleei)的潜在分布区包括福建老鹰尖、藤山、虎伯寮、戴云山、云中山、太姥山,浙江普陀山、雁荡山;透明凤尾藓(F.hyalinus)的潜在分布区包括江苏云台山、艾山九龙沟、大洞山、圣人窝、泉山、铁山寺,浙江和福建的气候不适合透明凤尾藓(F.hyalinus)的分布。目前这三种凤尾藓属植物尚没有采集记录,在今后的苔藓区系研究中应留意它们是否真正在本研究区域内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