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分级模态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本文在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对分级模态逻辑的元理论进行了初步探讨,包括可靠性、完全性、对应定理、一致性定理、真扩充定理以及一些模型论性质。具体地说,本文重新阐述了各个分级模态逻辑完全性的证明,讨论了分级模态逻辑的模型论性质,包括紧致性、L(o)wenheim-Skolem性质、不变性结果、VanBenthem刻画定理以及可定义性结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级模态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本文在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对分级模态逻辑的元理论进行了初步探讨,包括可靠性、完全性、对应定理、一致性定理、真扩充定理以及一些模型论性质。具体地说,本文重新阐述了各个分级模态逻辑完全性的证明,讨论了分级模态逻辑的模型论性质,包括紧致性、L(o)wenheim-Skolem性质、不变性结果、VanBenthem刻画定理以及可定义性结果等,证明了分级模态逻辑的对应定理、一致性定理和真扩充定理,以及其模型论性质中某些定理和推论。其中,在证明极小分级模态系统Gr(K)的完全性定理时,通过定义一个重要关系Rk,大大简化了De Caro[5]中相应定理的证明;而在证明一致性定理时,通过引入一种重要的化归方法——删分级模态词,从而将分级模态逻辑的一致性问题化归为经典命题逻辑的一致性。
其他文献
《榆树下的欲望》作为美国著名戏剧大师尤金·奥尼尔的代表作之一,被盛誉为“美国第一部伟大的悲剧”。该作品通过农场一家的悲剧故事,反映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美国时代特征:重农主义主导下的经济向重商主义急速转型,经济的迅速膨胀引发了社会关系的变革,而作为美国主流思想的清教所倡导的艰苦、禁欲的道德规范又与金钱至上的社会准则相互碰撞。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之下,家庭的内部结构及伦理关系发生了变迁和异化。本文通过
时间与空间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基本存在形态,时间表现着人类历史活动的生成与展开,空间则呈现了人类活动广延性特征。20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引起了一场以空间转向为核心的新文化运动。在对城市空间问题的思考中,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城市空间理论结合起来产生了“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其中以亨利·列斐伏尔、曼纽尔·卡斯特尔斯和大卫·哈维等学者最具影响力。本论文选择哈维的城市空间思想作为研究的方
“知”是孔子思想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而言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通过考察“知”的汉字源流、承前学脉及其在《论语》中的含义,可以发现“知”的内涵极为丰富,既是知识的积累,也是智慧的增进,二者相异又相连,统一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求知过程,而这一求知过程则架起了觉“仁”的桥梁。在整体的求知、求觉的修养工夫中,“知言”、“知礼”、“知命”作为孔子工夫论的三个入手之处,为学者指示了修
《庄子》的世界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世界,其中对美丑观念的探讨是《庄子》重要的主题之一。有关庄子美丑思想的阐述,散见于各篇,但其核心思想集中在内篇,而其中的《德充符》是庄子对美丑问题进行比较集中完整阐述的篇章。 庄子的哲学思想以“道”为基础,他认为“道”非实存,但化生万物,是万物的本原与终极,这就体现了庄子哲学对老子哲学的继承性;但庄子的“道”论,重点不在讨论道之本体论,而在得道之人生大美境界,这体现
民国时期对《庄子·天下》篇的研究是值得当今学者关注和探讨的,可惜今人对这一研究的措思,似仍嫌不足。本文通过梳理纵(历时的思潮嬗变)横(共时的不同角度)两条线索,揭示了民国时期《天下》篇研究的大致面貌,进而将其置于整个民国学术的大背景下,对其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局限性作一总结。 一 1、民国初期,《天下》篇单篇研究兴起。由于深受清末方兴未艾的诸子学研究的影响,其研究方法仍延用乾嘉学派的训诂考据,
“现代化”一词在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和历史学的研究中被广泛的使用,不过,不同学科在使用这一概念时各有不同的侧重。本文前面三章所讨论的“现代化”概念,是指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苏冷战时期,在美国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非西方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为研究对象的“现代化理论”,它是冷战背景下肯尼迪、约翰逊政府对第三世界外交政策的指导思想,它塑造了当时美国政府对刚刚脱离西方殖民体系的非西方国家的“援助和发展”政策
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对资产阶级公共领域进行了详尽而又系统的分析,他认为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是一个是以独立自主的公众为主体,以平等交往为机制、以公共问题为对象,以公众舆论为表现形式的社会交往空间。在这个公共空间内,人们可以针对公共事务自由地表达意见,参与社会生活的管理。这个社会交往空间诞生于国家与社会的张力场中,是国家与社会互动的中介,它的目标在于合理定位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调节国家与社
本文从各种现存的阶级形成理论以及社会变迁分析模式来考察中国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变化,主要选择马克思、汤普森和波兰尼的观点,期望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中国工人阶级改革前后的社会地位有何变迁?第二,如何解释这种变迁? 在研究思路方面,本文首先从定义和中国工人发展史上,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对象——中国工人阶级,并将其细化为城市工人和农民工两类。其次,结合实证材料,从经济、政治权利和意识形态三个方面,评述了中国
“公共领域”作为政治哲学研究的一个前沿性问题,毋庸置疑地应该是学术界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然而,当今国内在探讨有关公共领域的话题之中,人们很少把它单独出来,以不同的视角作为切入点,对其进行分类整理以及专题性研究。在言及公共领域对于政治权力的制约的问题上,人们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过于简单的“舆论监督”的层面,往往忽视了公共领域与政治权力之间深层次的互动关系。 本文认为公共领域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基本关系可
荀子之学经过宋明的长期禁锢之后,其地位在清代有了显著的提升,出现了复兴的局面。本文将研究对象锁定在清朝中期两大儒汪中与凌廷堪之上,将研究内容限制在二人的礼论和荀子观上。清朝中期的荀学复兴是汪中与凌廷堪所处的时代背景,亦是二人礼学思想和荀子观所产生的摇篮。首先,荀子以“隆礼”闻名,汪中与凌廷堪的荀学研究自然也脱不开对礼学的研究,他们二人在对礼学的研究上,与荀子有着很大的关联,本文着眼《荀子》,探讨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