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然林是我国森林资源的主体,它的主要功能在于改善生存环境、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保护动植物多样性等。1998年特大洪灾后,多地生态环境开始恶化,水土流失区域迅速扩大。为了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恢复和发展森林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实施了一系列保护生态环境措施的林业工程,如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因此,对工程实施前后天然林区植被覆盖变化状况和水土流失动态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川西南天然林重点分布区甘孜州乡城县为研究区域,以1996年、2006年和2015年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运用决策树分类方法对三期遥感数据进行植被覆盖类型划分,分析了近20年研究区植被覆盖动态变化;选择植被覆盖度、降水、地形和土壤类型等水土流失影响因子,利用通用水土流失方程(USLE)定量估算了近20年研究区土壤侵蚀量,并对土壤侵蚀量进行了等级区划;分析了土壤侵蚀强度等级在不同植被覆盖类型、植被覆盖度、海拔、坡度和沟谷密度上的空间分异情况;总结了近20年来研究区土壤侵蚀演变特征。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1996年、2006年和2015年三个时期植被覆盖类型均以林地占主体地位,1996~2015年间,林地面积变化总体呈增加趋势,1996年林地面积为285620.62 hm~2、2006年为298813.56 hm~2、2015年为308055.15 hm~2,林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比例依次为57.78%、60.45%和62.33%;(2)1996~2006年10年间,植被覆盖变化主要在林地、草地、其他用地(无立木林地、火烧迹地、宜林地)之间相互转化,转换形式主要是草地转为林地、其他用地转为草地。10年间林地和其他用地面积净增加,增值分别为13192.95 hm~2、1800.36hm~2;草地和耕地面积净减少,减少值分别为16892.22 hm~2、554.19 hm~2。2006~2015年间,植被覆盖变化主要在林地、草地之间相互转化。其中,林地转入19729.34 hm~2,转出10487.76 hm~2,净增加9241.58 hm~2,转出部分大多为草地,面积达8262.21 hm~2,转入部分主要也是草地,面积为17478.14 hm~2;(3)1996年、2006年和2015年三个时期研究区土壤侵蚀强度等级均以中度侵蚀为主,其侵蚀面积分别为199259.73 hm~2、193637.79 hm~2和191182.59 hm~2。1996年~2006年土壤侵蚀强度演变主要在中度侵蚀、强度侵蚀两种等级之间进行,其中转移面积最大的是中度侵蚀转入强度侵蚀等级,转移面积为29147.31 hm~2,其他依次为强度转中度、强度转极强度、轻度转中度,转移面积分别为20000.25 hm~2、19192.95 hm~2、12747.24 hm~2;2006~2015年土壤侵蚀强度演变主要在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和强度侵蚀三个等级之间进行,其中转移面积最大的是中度侵蚀转入强度侵蚀等级,转移面积为56174.94 hm~2,其他依次为强度转中度、轻度转中度、强度转极强度、极强度转强度、中度转轻度,转移面积分别为38224.98 hm~2、27776.70 hm~2、26595.45 hm~2、18661.86hm~2、13871.88 hm~2;(4)1996~2015年,研究区土壤侵蚀强度总体上随海拔、坡度的增加而加剧,随植被覆盖度的增大而减弱;植被覆盖类型与土壤侵蚀强度关系密切,不同植被覆盖类型的主要土壤侵蚀强度等级在同一时期呈现出不同侵蚀等级,相同植被覆盖类型的主要土壤侵蚀强度等级则在不同时期呈现出相同侵蚀等级;土壤侵蚀在沟谷密度上无明显分异。本文通过乡城县气候资料、不同时期的遥感数据、地形数据等有机结合,探讨乡城县植被覆盖动态变化、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特征及演变,以了解乡城县植被覆盖现状与土壤侵蚀状况,为乡城县植被生态恢复与水土保持等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