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比较食管鳞癌根治术后T3-4N0-3M0期患者有无辅助放疗参与的失败表型差异目的:旨在研究食管鳞癌根治术后病理分期为T3-4N0-3M0患者有无接受放疗参与的失败表型的差异。方法:本研究的患者来自一个多中心的II期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以及一个回顾性样本。主要研究终点是比较单纯手术和接受术后放疗患者的治疗失败表型差异,次要研究终点是探讨接受术后辅助放疗后是否能提高局部晚期食管鳞癌的无疾病生存。生存分析采用的是Kaplan-Meier方法,Cox回归比例风险模型用于因素分析;卡方检验或者Fisher’s确切检验用于比较失败表型的差异,p<0.05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该研究共纳入230例患者;其中自2011年4月-2016年2月共纳入56例术后接受放疗的患者(S+R组),自2006年7月-2014年10月共纳入174例根治术后未行辅助放疗的患者(S组)。两组患者除了肿瘤位置(p=0.031)以外,其他的临床基本病理特征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组之间治疗失败表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S组患者的局部区域复发构成比率明显多于S+R组,两组分别是92.0%vs.35.7%,p<0.001;而S+R组出现远处转移的患者比例多于S组,分别有75%vs.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S+R组和S组患者中位无疾病生存分别是12.7个月和8个月,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8)。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均提示淋巴结转移数目≥3是局部晚期ESCC重要的预后因素。结论:术后放疗可以改善T3-4N0-3M0期患者的无疾病生存,但是术后辅助放疗后远处转移成为导致患者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如何控制血行转移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第二部分局部胸段晚期食管鳞癌术后放疗靶区范围的II期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局部晚期胸段食管鳞癌根治术后不同放疗靶区范围的治疗疗效。方法:本研究是一个多中心、随机对照、II期临床研究,为非劣效性研究。纳入患者术后病理分期为T3-4N0-3M0。随机分为大野照射组(LFI:照射区域包括瘤床+选择性淋巴结区域)和小野照射组(SFI:仅照射瘤床区域)。主要研究终点为小野组的无疾病生存(disease-free survival,DFS)不差于大野组,次要研究终点是通过分析治疗失败表型评估放疗靶区的合理性。结果:截止至本次中期分析,共有121例患者入组;其中大野组64例,小野组57例。LFI组1年、3年DFS分别是79.9%和46.2%;SFI组1年、3年DFS分别是67.6%和44.3%,两组之间D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4)。LFI组的局部区域无复发生存率优于SFI组,p=0.003。然而两组之间在无远处转移生存以及总生存上无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332和0.405.)。两组之间的失败表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两组之间治疗相关毒性反应均可耐受,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局部晚期食管鳞癌术后接受大、小照射野放疗的患者,其总体疗效相似,毒性相当;但是大野照射可以进一步降低局部区域复发率。第三部分食管癌早期出现远处转移的相关生物学因素的探索性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术后病理分期为早期的食管鳞癌患者,未经辅助治疗后有无远处转移患者之间的内在生物学因素是否存在差异。方法:本研究纳入223例术后有和无短期远处转移出现的患者,利用SPSS22.0将患者的临床危险因素进行PSM分析后得到6对患者,A组为远处转移组,B组为无转移复发组,将两组患者FFPE样本中癌旁正常组织以及肿瘤组织利用Illumina PE150测序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两组分别由6例样本组成,通过Mu Si C软件对A组和B组的高频突变基因分析显示,两组均以错义突变为主要突变类型,并均以TP53的突变频率最高;BAGE3、ZNF329、EDDM3A、KRTAP9-2、VCAN和SERPINA1的高频突变基因仅出现在A组患者样本中,而PRSS35和UBXN10基因的高频突变仅出现在B组病例中。无论是A组还是B组均以C>T转换为主要点突变,其中,B组中的C>G颠换,C>A颠换较之A组多(p<0.001,Cochran-Mantel Haenszel test).而A组中的T>C转换突变频率高于B组(p<0.001,Cochran-Mantel Haenszel test)。两组的中位TM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较早期食管鳞癌中C>T转换是主要的体细胞点突变方式;在不论有无远处转移患者中TP53的失活频率都较高,VCAN基因可能与食管癌远转有关,尚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