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环芳烃在食用植物油加工工艺中的污染特征研究

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j_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建立了食用植物油中多环芳烃(PAHs)凝胶色谱-分散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方法,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多环芳烃在食用植物油中的污染特征,并对食用植物毛油工艺和精炼工艺进行采样,从而研究其在食用植物油加工工艺中的含量变化。主要内容如下:(1)建立了同时检测食用油中16种PAHs的凝胶渗透色谱(GPC)-分散固相萃取(DSPE)-气相色谱-质谱(GC-MS)方法,并评价了橄榄油等七种常用食用植物油中16种多环芳烃的基质效应,发现16种PAHs在不同植物油中显示了不同程度的基质增强效应。该方法食用植物油中16种多环芳烃的平均回收率为60.9%–104.3%,16种多环芳烃的检测限(LOD)以3倍信噪比估算,定量限(LOQ)以10倍信噪比估算,分别为0.001μg/kg–0.25μg/kg和0.004μg/kg–0.83μg/kg。(2)调查了5个食用植物油毛油加工工艺中多环芳烃浓度水平的变化,发现在花生毛油和大豆毛油中多环芳烃的浓度增高,可能与毛油加工工艺中炒制温度与炒制时间有关。(3)调查了7个食用植物油精炼加工工艺中多环芳烃浓度水平的变化和迁移规律,在以“脱胶-脱酸-脱色-脱臭”为主要关键流程的油脂精炼工艺中,发现在脱臭后的二级油中多环芳烃的浓度水平较毛油中多环芳烃的浓度水平显著降低,表明精炼工艺对多环芳烃有一定的去除效果。根据精炼过程中多环芳烃的浓度变化,确定毛油工艺和脱酸工艺为主要关键控制点。(4)北京地区市场上16种多环芳烃的污染水平调查表明,食用植物油中多环芳烃污染较为普遍,食用植物油样品中∑16PAHs浓度为1.46μg/kg–303.16μg/kg,∑16PAHss在不同种类食用植物油中平均浓度的高低顺序为芝麻油>花生油>葵花籽油>调和油>橄榄油>大豆油>玉米油;∑8PAHs/∑16PAHs的比值为0.08μg/kg–0.32μg/kg,远低于1,表明食用植物油中多环芳烃对北京地区居民的风险在可接受的范围。以上结果表明,多环芳烃在食用植物油中普遍存在,但在品牌植物油中浓度均符合国家限量标准。在现有的毛油加工工艺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量的多环芳烃,因此毛油的质量对成品油来说至关重要,现有的精炼工艺对毛油中的多环芳烃有一定的去除作用。
其他文献
酸价是食用油脂中游离脂肪酸含量的标志,是评价食用油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油脂碱炼脱酸时计算用碱量的主要依据,在油脂加工过程中需要不断检测。传统的酸价检测方法是在
冷害是冷敏型果蔬低温贮运的主要制约因素,探索果蔬抗冷机制,开发安全、高效、经济的抗冷诱导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赤霉素(gibberellin,GA)是一类重要的植物内源激
红茶是世界上产量最高且贸易量最大的一类重要茶类,在我国主要分布较广,属于全发酵茶类。作为红茶的主要品质成分,茶黄素是由表型儿茶素和表没食子型儿茶素配对在多酚氧化酶
主要介绍一种基于物料跟踪的自动控制系统,此系统的特点是基于模块化编程。结构化的软件设计,使得软件面向对象结构化、清晰化、规范化,从而大大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和软件程
肌原纤维蛋白具有的热诱导凝胶性能是低温肉制品加工的重要功能特性,它对产品的质构性能、流变性能等起着决定作用,但低温肉制品中的动物脂肪含有高比例的饱和脂肪酸含量,因
目的调查宁波地区青少年变应性鼻炎(AR)的患病率及相关因素,为变应性鼻炎人群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宁波市海曙区、江东区、江北区、北仑区、镇海区及鄞
随着世界贸易的不断延伸,国与国之间的贸易量不断增加。而世界贸易的主要承载者就是航运企业,世界航运队伍也随着贸易的不断延伸逐渐壮大,各集装箱航运企业之间竞争日趋激烈
利用大型软件CFX4.4建立了高温蓄热式加热炉内温度场和浓度场的数学模型,并确定了合理的喷嘴布置及喷嘴倾斜角度,以确保高温空气燃烧技术的加热效果.
欧洲一般数据保护规则为保障作为基本权利的个人数据,通过对领土原则和国籍原则在云计算和大数据背景下的再构建,赋予规则以广泛的适用范围。从国际法上的立法管辖权基础角度
吕思勉是二十世纪初著名的史学家之一,他在中国通史、断代史、社会史、文化史、民族史、政治制度史、思想史、学术史、史学史、历史研究法、史籍读法、文学史等方面都取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