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位于苏格兰地区的格拉斯哥(Glasgow),依托工业革命和蓬勃的海外贸易,在19世纪初成为英国首屈一指的工业城市。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后工业化时期,格拉斯哥开始由盛转衰,各种城市问题接踵而至。在种种挑战和困难面前,自20世纪中期开始,通过城市更新(urban renewal)、城市再生(urban regeneration)与城市复兴(urban renaissance),格拉斯哥用自身的行动回答了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工业城市在后工业时代应当何去何从。以住房为导向的城市更新从20世纪中期开始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末。前期,面对市中心人口无限膨胀和有限的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格拉斯哥政府采取以住房更新为手段的方法,试图通过建设郊区以达到分散市中心人口、降低市中心压力的目的,然而由于周边基础设施不到位等原因未能达到目标。后期,重点转向关注内城衰退,城市更新改变了早期由政府主导的模式,更加重视私人资本的参与,开始尝试公私合作的方式,通过一系列举措吸引私人资本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投资,从而达到改善城市环境、振兴内城的效果。到20世纪90年代,以文化为导向的城市再生政策被提上日程。格拉斯哥城市再生的文化策略从两个方面具体展开:一是文化的硬件与软件,集中表现在1990年格拉斯哥当选欧洲文化城市。不仅新建了许多文化基础设施,还举办了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二是文化的整体观和历史观,以高博斯区的皇冠街再生计划为代表,不仅考虑了整体的社区建设,而且新建筑的选址和风格都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而在21世纪,格拉斯哥开启了以创意为导向的城市复兴阶段,“孵化”创意城市的尝试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开展多样性的城市形象活动以提振第三产业,二是设计公共艺术以提升城市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三是创造开放性的创意场域为普通人的创意活动提供空间。格拉斯哥近60年以来的城市改造实践呈现出以下特征:改造的主体公有化色彩减弱、私人化特征增加;改造的客体由表及里,逐渐从冰冷的物理空间转移到有人文气息的文化空间和创意空间;改造的效果具有多面性和矛盾性。而格拉斯哥模式对当下中国的城市改造颇具借鉴意义:主体从“单主体”向“多主体”转变;目标从关注物质向关注“人”转变;规划从局部向整体转变;手段从依靠住房向依托文化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