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合物3-(α-溴代丙酰胺)苯甲酰脲(JIMB01)是我研究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小分子β-微管蛋白(β-tubulin)聚合抑制剂,分子式为C(11)H(12)O(3)N(3)Br,分子量为313,结构式见图1。本论文以JIMB01为先导化合物,在前期初步抗肿瘤构效关系基础上,围绕苯环上5-或6-位取代、母核苯环本身以及1-位甲酰脲侧链等几个结构片断进行较为系统的结构修饰,设计合成了46个芳甲酰脲及苯基脲两类新化合物群,通过对白血病CEM细胞抗增殖活性的实验评价并结合计算机模拟,得出了其规律性的三维药效团模型,基本阐明了此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构效关系。图1.3-α-卤代酰胺苯甲酰脲的结构通式(1)变换苯环上的取代基、母核苯环以及1-位甲酰脲侧链的结构,3-位α-卤代酰胺侧链的活性顺序为:-COCH(2)I≧-COCH(2)Br>-COCHBrCH(3)>>-COCH(2)Cl,与前期研究结果相吻合。(2)母核苯环结构是抗肿瘤活性所必需的;苯环上的π电子与1-位侧链形成的P-π共扼也是活性所必需的;甲酰脲中的甲酰基是活性的辅助性基团。(3)苯环6-位引入取代基对活性影响的幅度较大,如6-位引入H原子的生物电子等排体F原子,即6-F取代物(45,47)的活性明显优于其相应的母体化合物(BAABu或IAABu)或与其相当,表现出最强的抗肿瘤活性;而6-CH(3)取代(86,87)的活性则大大降低甚至消失。(4)苯环5-位引入取代基对活性的影响不大。(5)苯甲酰脲类末端N-连接适当的芳基时,如3,4,5-三甲氧基苯基、2-吡啶基,所得产物(164,184)对液体瘤和实体瘤均显示较好的活性;同时N-末端芳基的引入使化合物的溶解度有所改善,尤其碱性基团—吡啶基的引入,使制备水溶性盐类(如盐酸盐)成为可能,克服了先导物溶解度低、生物利用度差的缺欠。(6)苯基脲类末端N-连接不同的基团,如溴乙酰基、甲酰基或β-氯乙基,所得产物(3,11,16)对CEM细胞显示中度活性,但对Bel-7402的活性较弱。(7)利用Catalyst软件构建与确定了三维药效团模型,得到一个含有两个疏水性基团和两个氢键接受体的β-微管蛋白抑制剂药效团模型。此模型可靠性较高,预测性良好,有助于指导新型β-微管蛋白抑制剂的设计与合成。46个目标物中,有10个化合物(3,14,16,45,46,47,54,64,164,184)具有较强的抗CEM增殖活性,IC(50)≦1.0μM;其中4个化合物(45,47,164,184)对人肝癌细胞Bel-7402显示出较好活性,IC(50)≦2.05μM。2个化合物(45,47)对9株不同的人类肿瘤细胞,包括白血病CEM、淋巴瘤Daudi、肝癌Bel-7402、激素依赖的前列腺癌DU-145、非激素依赖的前列腺癌PC-3、乳腺癌MCF-7、黑色素瘤DND-1、结肠癌LoVo和胰腺癌MIA-Paca细胞,均显示出很强的抗增殖活性,IC(50)值介于小于0.01~0.3μM之间。另外,化合物47对长春新碱耐药的肝癌SMMC-7721细胞也显示出良好的抗增殖活性。裸鼠体内试验结果表明,每隔两天腹腔注射(q2d,ip)化合物45,剂量分别为5 mg/kg和10 mg/kg,对异种移植人肝癌细胞Bel-7402实体瘤的抑瘤率(瘤体积比)分别为37%与52%(P<0.05);同样地,化合物47(q2d,ip)的抑瘤率分别为62%与86%(P<0.05);治疗前后小鼠的体重均未见明显的变化,显示出较低的毒性。分子机制研究表明,47的作用机制与长春新碱相似,能抑制微管蛋白的聚合,阻断肿瘤细胞复制于M期,并通过细胞凋亡抑制基因产物bcl-2蛋白的磷酸化,诱导M期细胞进入凋亡程序,显示出较强的抗肿瘤活性。与母体化合物IABBu相比,化合物47拥有较高的肿瘤生长抑瘤率(同等剂量47为86%,IABBu为57%);较低的毒性(47的LD(50)为40.7mg/kg,IABBu为31 mg/kg);治疗指数为10.58。推测是由于苯环6-位F原子的引入,阻止了苯环6-H被代谢为羟基,延长了原药47在体内的半衰期,从而提高了体内抗肿瘤作用。与临床应用的同类药物紫杉醇、长春新碱相比,化合物47不仅作用机制明确、信号通路清楚,而且还具有抗肿瘤活性强、毒性低、治疗指数高,易于制备、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势,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拟进行临床前研究。本论文设计合成的46个目标物均未见文献报道,结构经MS、(1)HNMR及IR等图谱确证无误。相关内容已申请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为200610083214.5),文章发表在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2008,V6)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