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翻译文学出版活动为研究对象,考察政治意识形态、出版体制改革、文学文化语境等因素对出版选题的影响。通过分时段论述,详细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翻译文学选题在原著国别、作品内容、艺术表现形式等诸方面的差异,分析文学现象背后的社会文化渊源,以期尽可能真实地还原出1978—2008这三十年间翻译文学的出版语境。因此,本文是从出版社角度对翻译文学进行研究的有益尝试。第一章从政治因素、出版政策、文艺语境等角度详细论述1978—1986年间的翻译文学出版语境,重点阐述政治意识形态对翻译文学选题的直接影响,及其通过出版政策和文艺政策对翻译文学所产生的间接制控作用。该章主要以八十年代在读书界影响甚广的“外国文学名著丛书”和“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丛书”为例,介绍这一时期上海译文出版社翻译文学出版活动的特点。第二章着重从出版体制改革和文化背景角度论述了1987—1991年间的翻译文学出版语境。这一时期过渡色彩浓重——随着意识形态的渐趋宽松和市场经济的初露端倪,出版界开始获得较大的自由发展空间,但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市场挑战。该章以上海译文出版社的“世界文学名著”珍藏本和普及本为例,展现翻译文学出版在新形势下主动进行自我调整的某种努力。第三章从文化语境的变迁及其对读者心理结构的影响入手,分析1992年之后的出版语境。九十年代以后,经济因素对翻译文学出版活动的影响已不仅仅停留在出版体制本身,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社会转型使得读者的内心世界发生重大变化,并由此导致人们精神生活方式和阅读期待的改变。该章从上述角度展开,重点探讨上海译文出版社之所以能成功运作畅销书“村上春树文集”的原因。结语部分既是对上海译文出版社这一单个出版社发展史的简要回顾与评价,更是对整个中国翻译文学出版界的期许与展望。影响翻译文学选题的因素众多,且各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互为因果,与其费尽心思去清理其间纷繁复杂的关系,不如以一种更全面的眼光将其视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将翻译文学出版语境置于宏观历史语境中加以考察,也可发现两者是一种互相建构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