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对经济具有反作用。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主体,其杠杆率的高低必然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银行业杠杆率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引起广泛关注,同时,我国近年在发现去杠杆存在负面影响的情况下,又提出结构性去杠杆。那么,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去杠杆、加杠杆抑或是维持杠杆率不变?这取决于商业银行杠杆率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因此,判断商业银行与经济协调平衡发展之间的关系,探求是否存在最优的杠杆率水平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这个背景下探究我国商业银行杠杆率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首先,本文结合学者研究、我国金融市场及商业银行的发展情况对我国商业银行杠杆率定义进行界定,从宏观层面提出测度商业银行杠杆率的方法并分析其现状;其次,从信用创造机制以及金融创新机制梳理商业银行杠杆率对实体经济的作用路径以及银行杠杆波动对经济的影响,基于机理分析提出理论假设。然后,本文用2005-2018年的季度数据,辅以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和门限自回归(TAR)模型实证分析探索了我国商业银行杠杆率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商业银行杠杆率和实体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非线性作用关系,即在短期,商业银行杠杆率上升促进经济增长,长期随着商业银行杠杆率持续上升,经济增速也会受到抑制。(2)商业银行杠杆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明显的门限效应,即杠杆率在门限值4.26%之下,实体经济增长与其同方向变动;当杠杆率处于门限值之上,其就会对经济有明显阻碍作用;(3)商业银行杠杆波动率的加大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明显的阻碍作用,即杠杆率波动不利于经济增长。最后,基于研究结果,本文从商业银行自身、监管当局、实体经济三个角度提出对策建议:银行业应把握杠杆率与经济增长率同步,规范自身运作行为严格把控部分放贷业务,在维护流动性平衡的同时注重自身风险防范以保持稳健经营;监管当局应采取温和、稳健的去杠杆政策,深化监管政策频率并且减少监管的滞后性,完善监管规则框架以弥补杠杆率监管指标单一问题,适当扩大对银行风险的监测范围;实体经济层面应该坚定不移得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善产业结构不合理及产能过剩问题,提升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是促进商业银行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