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本土化”为立足点,从影响和比较的角度来审视神话原型批评在新时期的接受和发展流变。对神话原型批评“本土化”的考察涉及到西方与中国这两大话语场域,这种西方的批评范式能够被新时期的中国话语所接纳,势必具有某种内在的亲和性。将本土原型批评的产生与发展置于整个新时期的文艺思潮当中来观照,力求在历史的纵向延伸中向文化的深层发掘这种独特的亲和性,这正是本文的研究目标。如果说上篇侧重的是神话原型批评与本土文论话语之间进行对接的某种同质性因素的话,那么下篇则主要是从具体的批评文本的横向拓展出发,展开对其中异质性因素的探讨,注重对原型批评在离开西方语境之后的变异层面的研究。 本土原型批评的出现与新时期的文艺状况密切相关。新时期本土文艺观的转变为原型批评进入本土话语体系清除了认识上的隔阂,以往强大的现实主义话语的势危为原型批评的异军突起创造了机会,而本土文学创作中一种与原型批评审美观相近的文学形态的出现,又为原型批评向批评实践的渗透准备了充分条件。与此同时,由于新时期以来文学自身的规律性以及文学中所蕴涵的人的内在精神世界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表现,这使当时一部分年轻的“文化—心理批评”者从西方的原型批评那里发现了诸多的亲和性,从而一方面沉浸于对人的精神与心理世界的研究之中,另一方面又将深邃的目光投向了更为宽阔的文化。 本土原型批评的形成又是深深植根于本土的思维习惯之中的。原型批评在进入本土的过程中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形:在逐渐弃掉了荣格的原型遗传说及弗莱的原型的自足体系等理论的片面之后,本土的话语习惯和理论视域又对西方的原型批评流派进行了特殊的整合。可以说,本土原型批评将弗莱的“置换变形”说与荣格的原型理论中将原型与人的集体无意识心理相联系的观点进行了巧妙的嫁接,由此形成了本土自己的原型观——透过文学作品中的原型因素来触摸深藏其间的文化心理的历史变迁,其实质更像是一种潜入传统文化之根的文化反思。原型最终内化为我们自己的理论眼光。 神话原型批评在本土的出现带来了太多的思考与选择,诸如文学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文学与文化,文学与人的心理。然而原型批评在本土的总体发展趋势却没有沿着它暗示所有的方向走下去,而是在选择性借鉴的基础上把原型的内涵扩展至我们熟悉的社会文化领域;与此同时,弗莱的“置换变形”“远观”等方法原则也被转化为一种类似于马克思主义批评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以及实践的研究角度。相对于东渡之前的神话原型批评,此时这种本土原型批评显然更富有明显的社会文化关怀意识以及历史的责任感。总之,是本土的文化传统、时代风云与思维习惯共同造就了如此这般的“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