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语》是我国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它对后世的为人、治学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君子不器”虽放在《为政》篇中,但它所阐发出来的精义仍然具有深刻的教育价值。孔子“君子不器”思想的基石是“仁”,它主张人应该尽性成德,成己成物,从内在挺立起自己,最终达到一天人、合内外的理想境界。而从“己”出发,活出人之为人的意义感和幸福感正是当代教育的缺失,因此,针对当下教育愈发“器”化的倾向,孔子“君子不器”思想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化意义。文章以孔子“君子不器”思想作为研究对象,以儒家经典及其相关注疏为主要研究资料,通过梳理不同时期有关“君子不器”思想的观点以及对孔子思想精义的阐发,更加深入地理解“君子不器”的哲理内涵及其所蕴含的儒家教化思想,对我们反思当代教育越来越严重的外化倾向有着重要启示。以下是本文对孔子“君子不器”思想的具体研究结论,写作思路从五个方面展开:第一部分为孔子“君子不器”思想提出的背景。通过还原其本有的时代背景,有利于贴近孔子的原意,更好地理解“君子不器”的本义。提出背景有两个:一是春秋时代士阶层的产生。从古代士阶层可以看出,理想的“人”不应该只是一种可供使用的器具,而是既能博学于文、通达政事,又能用行舍藏,活出人生意义感的“君子”。二是孔子私学兴办及教育追求。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思想开启了人人都可以修身成德,进而成为君子的可能性。第二部分是对历代“君子不器”思想的经典解读、孔子“君子不器”的正向释读及其哲理内涵的分析。本文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对不同阶段“君子不器”思想进行了梳理。同时,通过对《论语》中相关章句的解读以及“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释读,更加深刻的理解孔子“君子不器”的哲理内涵,明确“君子不器”就是做人,做真正意义上的人,第三部分以“仁”为核心,深刻分析孔子“君子不器”思想的根源。谈到孔子,必然离不开“仁”,“君子不器”思想也承载了孔子学说的核心。本章从人之为人的根本及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角度对“仁”的概念进行了阐发,学以通仁则是明确如何做人,下学而上达是“君子不器”的途径。第四部分提出了孔子“君子不器”所反映的三个精神境界。在孔子看来,能够做到以仁为己任,不因外物而左右,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自然也就做到“君子不器”了。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成就圣贤人格,达到成己成人之境的三个阶段。最后,每个人都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修己得道,与“天”交通,获得自己的天命,从而安身立命、乐天知命,达到一天人、合内外的境界。第五部分总结出孔子“君子不器”思想的教化意义以及对当下“器”化现象的引导。通过修身明确传达“君子不器”教化意义的根本,最后通过理解“君子不器”思想所传达的哲理内涵,从而得出对现代教育的教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