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游”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是一个独具特性的审美活动,它不同于西方美学,它是以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为基础不断发展深化的。中国山水画艺术形式是画家通过审美创造活动“游”再现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表现,同时也是对艺术家已有的知识水平、情绪感情、理想概念、审美观念的综合体现。中国的山水画艺术作品历来都是体现画家的人格、品格,不仅满足人们对审美的需要,而且对人类精神世界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中,“游”表现出的就是一种忘怀一切,超然物化的精神上自由感和解放感。而把“游”提到哲学和审美境界的是庄子。庄子所谓的“游”非一般意义上的游戏,而是在游戏中所呈现出来的自由状态,即精神状态上达到完全的自由解放。“游”的审美过程就是主体与客体的心物交融,这种交融是自由的、游动的。庄子的艺术精神以崇尚自然的思想贯穿始终,从而把“游”推向从“心游”到“神游”再到“神与物游”的演变过程,奠定了“游”作为集心灵与性灵于一体的美学活动范畴的基础。山水画离不开人与自然,只有主体经过对自然山水的游历再加以精神上的提升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而山水画所追寻的“可游可居”的境界更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和发展历程,是中国儒、道、释三家思想的融合统一。老庄思想的核心“游”从侧面传达了“身即山川而取之”的艺术理念,而重精神上的自由、淡泊名利、无拘无束的思想也为中国古代文人提供了一种隐士的生存方式。而儒、道、释三家所说的“游”也各不相同,儒家的游实已之游;道家的游是虚已之游;释家的游是体道之游。其中,庄子之游为核心,对中国的绘画艺术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在文人画中体现得更为突出。文人画家大都强调绘画不重形似而崇尚气韵生动,主张以淡为韵,以清、远构成雅韵、清韵。“气韵藏于笔墨,笔墨生成气韵”(《南田画跋》),画家通过精神上的极度自由超越,在心灵的自由运作下凭借极为简约的笔墨,创造抽象空灵的艺术效果。中国的美学强调的是主体心灵情感的抒发,而这种抒发来源于外物的感召。通过对有限的现实空间的超越来获得一种无限的精神自由,以达到艺术的形神兼备、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只有使自己的精神节律与宇宙万物的生命律动高度统一,才能达到身与物化、身心两忘的审美境界。也就是“游”的表达,“神游”的体现。本课题就是由庄子的“游”为出发点,探讨其在艺术创造层次上的作用及“游”与人生境界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