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推进,教育政策的意义日益彰显。然而,许多明显不公和缺乏实效性的教育政策大量存在,为教育问题的解决设置了重重壁垒。追本溯源,笔者认为,此困境是由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沟通程序不公正,参与主体间沟通不畅甚至存在象征性、仪式化的沟通造成的。
本文旨在对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参与主体(利益相关者)内部及其相互之间所存在的政治互动和沟通状况进行深度白描,并对此沟通在政策制定和出台中扮演着何种角色进行探讨,从而建构适切的分析框架,揭示教育政策的基本属性,并为提高教育政策的实效性提出建议。
初步研究显示,影响政策沟通的一个关键因素是镜像政治的存在模糊了人们的视线,将公众阻隔于教育政策过程之外。由此,笔者借鉴并修正了美国政治学家马瑞·埃德曼(Murray Edelman)的镜像政治理论并将其转化为新的政策分析框架——镜像政治分析路径,追寻教育政策过程的四阶段——政策议题的产生、政策选项的拟订、政策选项的评价和政策的合法化,将教育政策制定过程的线性特点与参与主体的多元互动相结合,在清晰呈现政策过程的基础上,从利益表达与利益综合两个维度对政策主体之间的政治互动与沟通做出了界定与分析,从而建构了政策分析的新模型。本研究辅以W大学教师聘任政策的制定过程检验并印证了此分析框架的可行性。
研究发现,镜像政治广泛存在于当今的教育政策界,甚至可以说,每一项政策都有镜像政治的成分存在,都是实体政策与镜像政策的矛盾结合体。每一项教育政策纵然不能完整地体现镜像政策的各要素,却有其踪迹可寻。政治家们通过象征性语言的运用、建构不同的政治角色、掩盖其真实的政策目标、塑造仪式性的民主参与假象等手段,将象征性的政策价值分配给了广大公众,而真正的实体利益则为少数利益集团所享有。政策过程中实际存在的沟通与理想沟通情境中的“双向沟通”相去甚远,是为美化领导形象、减少改革阻力、使政策获得合法身份而有意建构的,是象征性和高度仪式化的,整个沟通过程是操控于决策者手中并为实现其政策目的而服务的。本研究提醒政策制定者们,应由政策过程的“仪式化的沟通”转变为理想沟通情境中的“双向沟通”,增强教育政策的实体性,减少镜像政策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