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本市场会计实证研究是建立在有效市场假说、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以及行为金融理论基础之上的,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会计实证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Ball and Brown(1968)首次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盈余变动与股票异常回报展开系统的研究,为资本市场与会计信息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之后,众多的研究指出,资本市场中的投资者是根据各种信息对股票等证券进行定价的,其中,会计信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信息来源,而会计信息尤其是盈余信息的编报又是以应计制会计制度为基础的,因此应计信息会对投资者的定价行为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投资者不能准确判断会计信息的特征,则会导致其对股票错误定价,进而导致资本市场无效。鉴于有效资本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的重要地位,学术研究中将违背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的现象称为资本市场的“异象”,如果资本市场的无效是由于市场对应计信息的错误定价造成的,则称之为资本市场的“应计异象”。Sloan(1996)首次发现了“应计异象”的存在,即资本市场对会计信息中的应计信息错误定价,这引起了学术界及实务界的广泛争论。从应计异象发现至今的17年间,应计异象一直未从资本市场消失,学术界对应计异象的研究也从未停止。首先,当前学术界对应计异象的研究主要围绕应计异象的成因展开,这些研究均基于一个假设前提,即研究中所采用的定价模型是正确的,进而根据假定正确的定价模型求得的所谓的异常回报是真实的。因此,对应计异象的研究需要排除定价模型中是否存在一个与应计有关的风险因子。其次,一方面由于套利机制的作用,通过应计进行套利的空间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少;另一方面根据学习效应假说,资本市场中的投资者会不断根据新产生的信息对投资决策做出修正,市场对应计的错误定价也会逐渐降低,由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原因,应计异象会最终消失。因此,对应计异象的研究还需面对应计异象是否能持续存在的问题,即“应计异象”的市场表现如何。 本研究分为七个部分:第1章是绪论,主要交代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思路、方法和创新点等。第2章为理论基础,介绍了应计异象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有效市场假说、资产定价模型和行为金融理论。第3章是文献综述,主要对应计异象的国内研究按照存在性、存在原因以及持续存在原因三个方面进行了综述。第4章为基于应计风险角度的应计异象存在性的解释。本章对应计异象的存在性进行检验,即检验应计异象到底是由于研究中模型误设而造成的一种研究假象,还是由于投资者错误定价而形成的一种市场套利机会。第5章对基于应计特征角度的应计异象产生的客观原因进行分析。主观上而言,应计异象的存在是由投资者错误的个人定价行为造成的,但从客观上或者本质上分析,则是由会计应计信息的特征引起的,即投资者对应计等盈余信息特征未能正确把握,进而对盈余及其组成部分的持续性做出了错误判断,由此导致错误的定价行为。第6章基于微观使用者感知、宏观市场状态与应计异象的关系,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对应计异象的市场表现进行检验。本章首先通过对不同感知投资者所关注的股票的应计盈余持续性及应计异象程度进行检验;然后对不同市场状态下,股票的应计盈余持续性及市场上的应计异象程度进行分析;最后对不同市场状态、不同感知投资者的定价行为进行了检验。第7章是本文的研究结论。本章报告了全文主要的研究结论,并提出本文的研究启示。 本文使用我国A股市场1998年至2013年的上市公司数据,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应计异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全文以实证研究方法为主,按照应计异象的存在性、产生的客观原因、市场持续表现的逻辑展开,主要得出如下结论:第一,虽然模拟应计因子能较好地解释市场对应计的错误定价,但研究的结果表明,这主要是由于其与应计特征的高度相关引起的,即应计异象并不是在定价模型中遗漏了与应计相关的风险因子而形成的一种伪命题,而是由投资者对应计信息错误定价而产生的一种资本市场“异象”。第二,进一步将应计划分为先收付应计与后收付应计后的研究发现,对于具有更大估计误差以及持续性更不稳定的后收付应计而言,在异常回报上能产生16.2%的套利空间,远大于基于应计的9.2%的套利空间,说明应计异象产生的客观原因是应计信息持续性的不稳定以及估计误差的难以衡量。第三,信息使用者的应计信息感知对“应计异象”的市场表现产生显著影响,“应计异象”主要发生在拥有低感知的使用者中,基于不同市场状态下的检验结果进一步支持了这一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