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研究背景与目的
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是国内外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lphoma,DLBCL)是WHO恶性淋巴瘤分类中最常见的亚型,约占所有NHL的30-35%,国内报道近50%。DLBCL的临床特征呈多样性,在过去30年中以蒽环类药物为主的联合化疗是标准的治疗,但只有不超过50%的患者长期生存。近10年来,由于新的药物和新的治疗方法的相继应用,使DLBCL的治愈率得到提高。如何在治疗前筛选出高危患者给予积极的个体化治疗,达到进一步提高疗效和生存的目的,是淋巴瘤临床上备受关注的问题。
滤泡性淋巴瘤是最常见的惰性NHL。FL的一线化疗方案有很多。目前还未有标准的治疗方案。在过去40年的常规治疗下,患者平均存活期为8-10年。FL亦是一种异质性的疾病,大部分患者进展缓慢,即使不治疗生存期可达10余年。然而有部分患者临床过程较为侵袭需要早期的临床干预。最近多项研究中表明在FL的一线化疗中加上CD20单克隆抗体(Rituximab)不仅提高了有效率,延长了PFS,并且延长了患者的OS。自2000年来FL的整体临床治疗水平较前有了较大的提高,这些进步主要归功于Rituximab的出现、放射免疫治疗(Radioimmunotherapy,RIT),以及造血干细胞支持下超大剂量化疗的应用。因此区分高危患者,特别是年轻患者,早期引入更积极的治疗手段,可能进一步提高疗效,改善FL的预后。
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DLBCL以及FL的预后指标分别是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标(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和滤泡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标(Follicular Lymphoma 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FIAPI)。IPI及FLIPI都具有相当的准确性和简便性,成为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的预后指标。尽管IPI及FLIPI可以在大体上预测治疗效果和预后,但临床上经常遇到的是相同IPI或FLIPI的患者预后情况不尽相同。这反映了DLBCL及FL仍是一组异质性的疾病,在相同的组织分类中存在遗传学和生物学特征不同的亚型,从而导致了不同的临床表现、恶性程度、治疗反应和预后。因此,有必要寻找新的分子指标以期更准确地预测DLBCL及FL患者的预后。
文献报道的DLBCL及FL的分子预后指标很多,但除公认的BCL-2与DLBCL和FL不良预后相关外,其他指标的临床应用价值仍未得到普遍认可。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可把DLBCL患者分为两个预后明显不同的亚组,即GCB亚组和non-GCB亚组,但由于技术要求高,费用昂贵,尚难以在临床推广应用。
CD68是巨噬细胞的表面抗原标记。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 associated macrophage,TAM)是构成肿瘤基质细胞最主要的成分。它既可以像正常的巨噬细胞一样,分泌免疫调节因子和酶来发挥抗肿瘤作用;同时也可以被肿瘤微环境所诱导,分泌促有丝分裂因子和ECM调节因子来促进肿瘤生长及转移并抑制对肿瘤的免疫反应。实验表明,在肺癌、前列腺癌、乳腺癌等肿瘤中,TAM的表达与患者的预后呈负相关;而在胃癌和部分结直肠癌研究中得了相反的结论。
2.研究方法
收集1999年1月~2004年12月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确诊和初治的DLBCL129例及2002年2月~2006年11月间收治的48例初治FL。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二步法)检测患者肿瘤组织LAM的表达情况。评估LAM的表达强度,并分为低表达和高表达两组,分析其与患者的临床特征,如年龄,体能状态,Ann Arbor分期、血清LDH水平、结外侵犯部位数,B症状,是否有骨髓侵犯和巨大肿块等的关系,以及LAM不同表达水平对近期疗效和远期生存的影响。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由于本研究入组的DLBCL病例与王步飞2007年的研究(nm23-H1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所入组的患者相重叠,因此将这些患者nm23-H1的表达一同纳入进行数据分析。
3.结果
3.1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3.1.1临床资料129例DLBCL患者中,中位年龄53岁(16-84岁),男性83例(64.3%),>60岁者42例(32.6%)。按Ann Arbor分期Ⅰ~Ⅱ期89例(69.0%);有B症状者29例(26.4%);PS(ECOG)0~1分者120例(93.0%);LDH升高者54例(41.9%);有结外病灶>1处者14例(11.0%);有巨大肿块者51例(43.6%);有骨髓侵犯者2例(1.8%);IPI低危(0~1分)83例(64.3%),低中危(2分)30例(23.3%),中高危(3分)15例(11.6%),高危(4分)1例(0.8%)。2例单纯行手术治疗,1例单纯放射治疗,其余126例均接受了联合化疗,化疗方案以CHOP为主,均可评价疗效。总的客观有效率(CR+PR)为89.1%(115/129),CR率为59.7%(77/129),SD和PD均为5.45%(7/129)。
3.1.2实验结果CD68(用于标志LAM)在DLBCL,及FL中的阳性表达主要位于细胞浆。
129例DLBCL患者LAM低表达者70例(54.3%),高表达59例(45.7%)。LAM表达除与患者年龄相关,年龄>60岁者高表达患者较多,与PS状态、血清LDH水平、分期等临床特征无关,与IPI评分也无相关性。LAM低表达组化疗疗效优于高表达组(CR+PR 90.0%比88.1%,P=0.734:CR 67.1%比50.8%,P=0.06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组129例患者中位生存期(MST)64个月(95%置信区间54.6-73.4个月),LAM低表达和高表达组MST分别为74个月和50个月(P=0.002)。nm23-H1低表达和高表达组MST分别为74个月和51个月(P=0.003)。
IPIO~1分的患者,LAM低表达组MST尚未达到高于高表达组57个月(P=0.001);IPI2~5分的患者,LAM低表达组MST47个月也优于高表达组17个月(P=0.338)。
接受CHOP治疗的111例患者CD68表达与疗效和生存的统计分析情况与全组患者基本相同。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血清LDH水平、Ann Arbor分期、IPI评分和CD68表达水平与预后相关(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IPI评分、nm23-H1及LAM表达水平都与DLBCL的预后密切相关(P<0.05),提示LAM与nm23-H1是DLBCL的独立预后指标。
3.2滤泡细胞性淋巴瘤
3.2.1临床资料48例FL患者中,FL患者中位年龄50岁(28-80岁),男性32例(66.7%),>60岁者13例(27.1%)。按Ann Arbor分期Ⅰ~Ⅱ期15例(31.3%);有B症状者12例(25.0%);LDH升高者32例(66.7%);病变区域>4处者17例(35.4%);有巨大肿块者11例(22.9%);有骨髓侵犯者6例(12.5%):FLIPI低危(0~1分)18例(37.5%),中危(2分)13例(27.1%),高危(3~5分)17例(35.4%)。41例均接受了联合化疗,可评价疗效者45例。总的客观有效率(CR+PR)为93.3%(42/45),CR率为62.2%(28/45),SD+PD为6.7%(3/45)。
3.2.2实验结果47例FL患者LAM低表达者38例(79.2%),高表达10例(20.8%)。LAM表达与患者年龄、PS状态、血清LDH水平、分期等临床特征无关,与FLIPI评分也无相关性。LAM低表达组化疗疗效和高表达组相近(CR+PR 91.7%比100.0%,P=1.000:CR 63.2%比55.6%,P=1.000)。
全组48例患者中位生存期(MST)未达到,LAM低表达组MST优于高表达组(P=0.002)。
单因素分析显示PS状态、B症状、骨髓侵犯、HB水平、FLIPI评分和LAM表达水平与预后相关(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各项指标都与DLBCL,的预后无相关性(P>0.05)
4.结论
4.1 LAM在DLBCL,和FL中表达上调,以DLBCL为甚,可能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有关。
4.2 LAM表达与DLBCL,患者近期疗效相关,高表达者初始化疗疗效较差,有效率和CR率较低。
4.3 LAM表达与DLBCL,患者远期疗效相关,高表达者中位生存期较短,是预后不良的指标。
4.4 LAM和nm23-H1均为高表达组者中位生存期(34个月)较短,提示LAM结合nm23-H1可以更好的将患者分层。
4.5 多因素分析显示LAM表达水平、nm23-H1表达水平和IPI评分是DLBCL,的独立预后因素。
4.6 LAM的高表达与FL的近期疗效和远期生存呈负相关。但是由于本研究入组患者较少,随访时间不够;未能达到统计学意义。
4.7 LAM在DLBCL,及FL的临床确切价值仍有待更大规模的前瞻性临床研究进一步加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