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组为0.1873±0.0620μm/0.3675±0.0894μm,其余各组表面粗糙度未发现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 SBS和ARI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其中D组(9.4295±2.1764 MPa)和E组(7.6130±2.5202 MPa)的SBS明显高于其他组,但粘接剂残留量也高于其他组;B组(4.7220±2.0002 MPa)与A组(3.7865±1.7112 MPa)的SBS差别不大(P>0.05),C组(5.7095±1.7787 MPa)略高于A组(0.05>P>0.01)。CLSM观察表面处理后的釉质,发现B组、E组与A组无明显差别,C组表面呈现粗大而不规则的划痕,而D组表面釉质的釉柱开放,出现较多孔隙;粘接托槽后用CLSM观察纵剖面发现D组有少量粘接剂突触伸入釉质,而其余各组均没有发现明显粘接剂突触。 结论: 对牙面进行不同表面处理会改变牙面釉质的粗糙度和形态,在使用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粘接托槽时,表面粗糙度的增加并不一定能增加粘接强度。使用抛光或超声洁治的方法处理牙面不能明显增加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的粘接强度,使用10%聚丙烯酸预处理牙面能提供适宜临床需求的正畸粘接强度且对釉质的损伤较使用磷酸酸蚀更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