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背景:种植修复是上世纪70年代随着“骨整合(osseointegration)”理论的提出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口腔修复方式。因其具有不损伤邻牙、舒适度高、存活率高、咀嚼效率高等诸多优点,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然而,种植修复较普通修复方式具有一定的手术创伤性,对术中及术后疼痛的恐惧往往成为患者拒绝种植修复的原因,并且严重的疼痛反应也会对患者和医生之间的信任产生负面影响,降低患者治疗满意度。目的:本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种植修复是上世纪70年代随着“骨整合(osseointegration)”理论的提出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口腔修复方式。因其具有不损伤邻牙、舒适度高、存活率高、咀嚼效率高等诸多优点,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然而,种植修复较普通修复方式具有一定的手术创伤性,对术中及术后疼痛的恐惧往往成为患者拒绝种植修复的原因,并且严重的疼痛反应也会对患者和医生之间的信任产生负面影响,降低患者治疗满意度。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相关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种植术后疼痛情况,初步探讨种植术后产生中重度疼痛的影响因素,为有效地预防和干预种植术后疼痛、提高患者治疗满意度提供一定理论参考。方法: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本研究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于2019年11月至2020年10月在我院种植科接受口腔种植手术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包括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性别、年龄、口腔卫生情况、种植手术史等)、改良牙科焦虑量表(Modified dental anxiety scale,MDAS)、疼痛敏感度量表(Pain sensitivity questionnaire,PSQ)。在术后指定时间进行电话回访,指导患者使用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估患者的疼痛情况,将每个患者的最高疼痛评分作为该患者疼痛峰值评分(NRS峰值)。采用Excel2019软件进行数据录入,SPSS26.0进行统计学分析,将是否产生中重度疼痛(NRS峰值≥4)作为因变量,性别、年龄、疼痛敏感度情况等作为自变量,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或卡方检验对所有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探讨结局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认为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共对收集到的208例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种植术后平均NRS峰值为4.33,92.79%的患者经历了疼痛,66.35%的患者经历了中度至重度疼痛。在本研究中,手术类型、手术时长、疼痛敏感度是种植术后产生中重度疼痛的预测因素。结论:(1)种植术后平均NRS峰值评分为4.33,超过一半的患者经历了中度至重度的疼痛。(2)手术类型、手术时长、疼痛敏感度是种植术后产生中重度疼痛的预测因素。(3)性别、年龄、医生经验、种植位点(前牙或后牙)、种植体数目等不能证明其是术后产生中重度疼痛的影响因素,但这些因素中,医生经验、种植位点(前牙或后牙)、种植体数目在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其对术后产生中重度疼痛可能有一定影响。
其他文献
目的:据报道,每年因烧伤和慢性伤口而受到影响的人分别超过1100万人和650万人。大面积的皮肤创伤或烧伤在治疗后通常会留下疤痕。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传统的伤口愈合敷料主要致力于抵抗感染和炎症,递送生物活性物质以促进修复,但这些敷料通常可以加速皮肤的愈合,但却很少能促进皮肤附属器的再生。而细胞疗法虽疗效较佳,但其涉及到细胞的分离和培养,时间和物质成本均较高。羊膜构成了预先形成的干细胞膜片,含有丰富的干细
背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寻求正畸治疗的动机已经从单纯的排齐牙列演变为同时要求改善颜面部美观的社会心理学行为。近些年,接受正畸治疗的成年女性人数呈显著上升趋势,其中70%以上的成年女性想要通过正畸治疗改善自我形象。因此,越来越多的正畸医生开始关注并试图寻找成年女性在正畸过程中面部软组织变化规律及其产生的原因。随着立体摄影技术以及配套软件的完善,对于颌面部三维形态变化的研究逐渐成为了正畸临床研究
背景:临床上当天然牙由于种种原因无法保留时,患牙的拔除成为不得已而为之的治疗方法。牙槽嵴吸收是拔牙后发生的主要生理变化之一,而位点保存术被普遍认为是恢复拔牙后骨高度、宽度及密度以利于后期种植修复的常规术式。在此前的位点保存相关研究中,临床医师利用各种骨移植物或骨替代物填充至拔牙窝或受损牙槽嵴,但目前尚无标准材料可实现理想的愈合效果。方法:在六只比格犬中,分别拔除左右前磨牙及第二磨牙(PM3,PM4
背景:骨组织工程是促进骨再生的一种很有潜力的治疗策略。骨髓间基质干细胞(BMSCs)和内皮祖细胞(EPCs)是组织工程中促进成骨和成血管常用的细胞。以往的研究表明,高糖环境可影响BMSCs细胞功能,而EPCs可调节BMSCs的增殖和分化。然而,其潜在机制尚不清楚。旁分泌是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之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可由多种细胞分泌,其在骨修复的所有阶段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炎症、膜
背景:骨和牙体组织的缺损或缺失严重影响患者的面容及咀嚼功能,是口腔临床治疗中的难题。近年来组织再生工程的飞速发展,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可能。小鼠切牙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位于切牙根尖间充质区域,具有很强的自我更新能力,并且可在多种细胞因子的诱导下进行多向分化,以维持切牙的不断生长,该细胞为组织再生工程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种子细胞来源。探讨小鼠切牙MSCs
颞下颌关节炎是一种以炎症及软骨退化为特征的常见病,而促炎性M1型巨噬细胞在颞下颌关节(TMJ)炎症中起了重要作用。本实验旨在研究源自M1型巨噬细胞的细胞外囊泡(M1-EVs)对颞下颌关节是否具有促炎作用以及相关的机制。本研究在体外将人的单核细胞系(THP-1)来源的M1-EVs应用于人的髁突软骨细胞;将源自大鼠骨髓的巨噬细胞(BMDM)的M1-EVs注射到大鼠颞下颌关节用于体外实验;体内体外实验均
目的:本实验研究人脱细胞牙髓基质(Decellularized Dental Pulp Extracellular Matrix,dECM)的结构和功能,探究骨形态发生蛋白4(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4,BMP4)能否与dECM共同调节人牙髓干细胞(Human Dental Pulp Stem Cells,hDPSCs)的牙髓样组织再生。方法:体外实验:收集18-22岁
目的:本实验拟探索在胶质瘤C6细胞微环境中BMSCs增殖及迁移能力的变化,并初步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PVT1在这种变化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第一部分:采用Transwell小室对C6细胞和BMSCs细胞进行间接共培养模拟胶质瘤C6细胞微环境。以正常培养的BMSCs为对照组,共培养后的BMSCs的增殖能力、克隆形成能力、细胞周期和迁移能力的变化分别通过CCK8、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流式细胞术、划痕
研究背景: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rhBMP2)的成骨潜能在骨组织工程中已得到广泛认可。然而,由于rhBMP2半衰期短、超生理剂量的问题造成已产生令人担忧的并发症,如术后炎症和相关的副作用。特别是,rhBMP2已被证明能增强破骨细胞生成,从而导致临床并发症,如骨溶解等。近年来,BMP2抗体被认为有望取代r
超负荷应力是造成颞下颌关节疾病的重要因素,过大的机械应力导致关节区负荷超载,引起关节软骨和软骨下骨渐进性破坏,促使骨关节炎的发生。超负荷应力诱导的髁突软骨退行性变是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的主要病理改变,因此对髁突软骨退变的研究有利于认识颞下颌关节病变。然而,以往的研究都是在特定的阶段中对颞下颌关节病进行探索,目前尚未发现在同一模型中对髁突软骨的连续性病变进行病理分期的系统研究。对TMJ-OA的动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