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碳化硅(SiC)作为代表性的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以其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质,在大功率、高温、抗辐照等国防和民用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和巨大的发展前景。SiC绝缘栅双极型场效应二极管(IGBT)作为一种电压驱动的全控型功率开关器件,是当前电力电子器件研究领域的前沿和热点。研究和开发高性能高可靠性的SiC IGBT器件对电力电子设备高效化、小型化以及生产维护成本降低均有重要意义。目前SiC IGBT研究中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碳化硅(SiC)作为代表性的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以其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质,在大功率、高温、抗辐照等国防和民用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和巨大的发展前景。SiC绝缘栅双极型场效应二极管(IGBT)作为一种电压驱动的全控型功率开关器件,是当前电力电子器件研究领域的前沿和热点。研究和开发高性能高可靠性的SiC IGBT器件对电力电子设备高效化、小型化以及生产维护成本降低均有重要意义。目前SiC IGBT研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1)10 k V电压以上高压SiC IGBT对终端结构的面积集约、工艺容差以及界面电荷敏感性有较高的要求,传统终端结构难以同时满足。(2)SiC IGBT的双极载流子存储效应会导致较大的器件开关损耗。局部载流子寿命调制、缓冲层注入调制等方法存在优化程度不足或影响器件并联均流性能的问题。已有报道的抽出增强器件可以解决上述问题但工艺复杂。需要调制水平充分、制备方法简单的器件结构来改善高频下SiC IGBT的开关损耗。本文针对SiC IGBT研究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展相应研究,主要的工作及成果如下:(1)场截止环内侧电场调制的10 k V 4H-SiC n型高压终端设计与研究。研究了高压功率器件中终端场截止环相关参数对终端击穿效率及界面电荷敏感性的影响,提出了具有主终端区尾侧及场截止环内侧电场调制结构的末端增强型多浮动区结终端扩展结构(EE-MFZ-JTE)。在考虑简化制备工艺及工艺参数容差情况下,择优选取多浮动电场调制环结构,研究了相关参数对终端界面电荷敏感性的影响。研究表明EE-MFZ-JTE相比于对应传统多浮动区结终端扩展(MFZ-JTE)可以大幅降低终端界面电荷敏感性。同时与传统场限环终端相比,EE-MFZ-JTE在界面电荷敏感性及面积集约性上均具有显著优势。仿真结果显示,在不增加面积的前提下,新结构可以使正界面电荷的敏感窗口相比传统MFZ-JTE结构提升66.7%;相同正电荷敏感性下相比传统场限环结构面积减小21%,可以充分满足一般工艺条件的容差要求,还可以在一定程度内保证辐照等条件下的器件可靠性要求。(2)具有多区集电极的开关频率改善的新型纵向10 k V 4H-SiC IGBT设计与研究。基于少子注入与抽出调制机制设计并研究了具有多区集电极区的开关频率改善的新型纵向4H-SiC IGBT。通过少子注入与抽出调制,有效控制了器件导通和关断时漂移层内少数载流子的浓度,实现了器件导通压降和开关损耗的良好折衷。新结构的导通压降具有正的温度系数,保证了器件具有良好的均流特性。通过多区集电极区的设计,新型器件在20 k Hz的较高工作频率下的开关损耗与传统SiC IGBT相比下降了81.5%,在占空比为50%的一个工作周期内的平均功耗下降了63.1%。表明新型器件可以工作于较高的工作频率,这将有助于改善电力电子系统的总体转化效率及总谐波失真。(3)10 k V 4H-SiC p-IGBT总体器件设计与关键工艺研究根据器件基本工作原理及仿真分析,对器件关键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完成了版图绘制及工艺流程设计,制备了10 k V 4H-SiC p-IGBT器件。所制备器件在栅极偏置电压为-40 V,导通电流密度为100 A/cm2时,导通压降为8.3 V,微分比导通电阻为38.9 mΩ·cm2;给定器件工作功率密度限制为300 W/cm2下,器件工作电流密度可以达到47.6 A/cm2,对应导通压降为6.4 V,微分比导通电阻为31.1 mΩ·cm2。在栅压为0 V时测得场限环终端器件正向阻断电压为10 k V时,泄漏电流为50.2 n A,对应电流密度为7.47μA/cm2,采用MFZ-JTE终端器件正向阻断电压为9800 V。器件导通特性优于国内已报道同类器件。主要存在的问题为阈值电压过高及MFZ-JTE终端击穿电压低于设计值。器件表征及分析结果显示,N阱表面浓度与终端离子注入剂量偏差是导致器件阈值电压过高及MFZ-JTE耐压偏低的主要原因。综上所述,本文在研究10 k V SiC IGBT基本工作原理及器件参数与器件特性关系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兼顾高击穿电压、高面积集约与低界面电荷敏感性的10 k V n型高压终端结构设计,从器件耐压方面提高了器件制备的工作容差和器件工作的可靠性;设计并研究了具有多区集电极区的开关频率改善的新型纵向10 k V 4H-SiC,显著降低了器件在高开关频率下的开关损耗和综合功率耗损;最后设计器件关键参数、版图及工艺流程,完成了10 k V 4H-SiC IGBT器件制备,器件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进行了测试、表征与分析,验证了器件关键结构及参数对器件特性的影响,对器件的深入研究与制备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电磁场看不见又摸不着,但却无处不在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无论是在军事还是民用领域,人们所处的电磁环境都在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想要了解的电磁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精细、越来越庞大。在诸多电磁数值算法中,表面积分方程法由于其理论精度高、离散单元少的优点,一直以来被计算电磁学领域的学者们广泛关注。面对日益增长的电磁仿真需求,即使是积分方程法的快速算法,也很难在有限的计算资源内求解现实电磁环境中的超电大问题、系
现实世界中,不同领域的复杂系统和结构,例如物流学中交通运输系统、社会科学中的社交系统、信息预测与推荐系统、认知科学中的知识图谱、生物学中的蛋白质交互结构、化学中的分子结构等都可以抽象为一种复杂网络(或图)结构化的数据形式进行表达。网络数据中的节点和连接节点之间的边分别代表了相应的实体和实体之间的联系。对网络数据的结构分析和特征表示研究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和潜在的应用价值。其中,复杂网络中的一个最基
癌症严重阻碍了人类预期寿命的提高,而且其发病和死亡人数也一直在持续上升。肿瘤的术前精确诊断和预后评估可以帮助医生根据每个患者的病情制定合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然而,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肿瘤的异质性导致了术前穿刺活检的结果可能存在偏倚。尽管完整肿瘤样本的病理学分析能够实现最精准的诊断,但术后的病理学分析存在滞后性。因此,术前的无创精准诊断和预后预测是目前临床工作的一大挑战。伴随着计
近年来无线通信技术迅猛发展,尤其是移动通信技术分别历经了GSM、CDMA、LTE、5G等,这些技术的革新推动了通信行业的发展。如何高效的管理无线资源一直是通信行业探讨的热点,无线资源调度作为无线资源管理的核心部分也受到科研工作人员越来越多的关注。传统的无线资源管理往往是站在运营商的角度提高运营的盈利,例如优化系统的吞吐量、最小化系统时延和丢包。如今本着顾客至上的原则,移动运营商也越来越重视用户体验
光电转换在现代社会中应用广泛。通过选择不同带隙的半导体材料可以构筑不同波段的光电子器件。二维材料由于种类丰富,电学和光学性质优异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光电子器件中。然而由于二维材料的超薄特性,其绝对光吸收有限制约了其在光电领域的应用。通过构筑二维有机无机异质结可以有效解决二维无机材料光吸收不足的问题,实现材料之间的性质互补,为构筑高性能的光电子器件提供基础。本文主要研究通过构筑高质量的有机无机异质结实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移动成像设备的普及,视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人体行为识别是计算机视觉和视频处理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是视频分析和理解的基础,已广泛应用于智能监控、视频检索、军事侦察、人机交互和无人驾驶等领域。传统的行为识别方法主要依靠人工设计特征对视频中行为进行描述,存在适用性和鲁棒性较差等不足。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运算能力的提升,基于深度特征的建模方法在行为识别领域受
共形阵列是阵列流形和其安装载体保持一致的阵列。除了机械结构方面的优势外,共形阵列还提供了360度空间的全方向快速扫描和覆盖能力,这是传统阵列天线所不具备的特点。作为新一代雷达和通信等领域的关键,毫米波技术是当前研究的热点,而毫米波的波长极短和强耗损特点,使得毫米波结合大规模阵列成为重要的技术解决途径。作为当下阵列信号处理的两个研究热点,共形阵列和毫米波阵列的结合在可预见的未来会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
近年来,车联网领域的研究活动非常活跃,也取得了巨大进步。这些研究深入分析了如何设计车联网环境下的数据分发协议及其相关算法。如今,车联网仍然是一个保持快速发展且十分活跃的领域,与此同时车联网领域也存在大量的研究挑战及待解决的问题。另外,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革新也给车联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应用挑战。在车联自组织网络中,车辆与车辆、车辆与路边基础设施之间,利用无线通信技术进行数据分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
目前,随着雷达工作频段的日益增高以及宽带雷达的广泛应用,近场散射研究已不仅仅局限于实验测量方面。在实际应用中,尤其是雷达导引头制导、引信回波分析等方面都需要对目标与环境的时域近场散射特性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针对电大尺寸目标与环境的时域近场电磁散射问题,基于时域电磁散射理论,对近场波束照射条件下的时域弹跳射线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基于时域散射回波的雷达成像方法的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
绘画是艺术创作的重要视觉表现形式之一,绘画作品的艺术风格包括颜色、纹理、构图等一系列图像信息,能够体现艺术家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特点,是各类绘画流派的直接特征表现。创作一副具有特定艺术风格的绘画作品往往需要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花费大量的时间。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借助图像处理和计算机视觉方法可以出色的完成艺术图像的创作。通过对绘画作品的艺术风格建立数学或统计模型,图像风格迁移算法能够使计算机自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