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总结分析早产儿晚发型败血症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耐药情况,并进一步探讨可能影响早产儿晚发型败血症发生的高危因素。为早产儿晚发型败血症的早期识别、干预、抗菌素及时合理的选择提供参考。从而为制订符合地域特征的感染预防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的方法,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和开封市妇产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住的确诊为晚发型败血症的90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将其作为病例组,相关的高危因素以同期住院的未发生晚发型败血症的90例早产儿为对照组进行分析。确定调查内容,设计调查表格,查阅病例,记录病例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应用SPSS22.0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两个中心共收治早产儿2886例,实验室确诊晚发败血症早产儿90例,其中死亡11例。早产儿晚发型败血症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不典型,以肤色异常(85.6%)、反应低下(80%),喂养不耐受(55.6%)、呼吸暂停(53.3%)、心率增快(36.7%)、发热(28.9%)为主。早产儿发生晚发型败血症的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以降钙素原增高(76.7%)、超敏C反应蛋白增高(64.4%)为主,血小板计数降低(36.7%)、血糖增高(23.3%)、白细胞计数降低(23.3%)、白细胞计数增高(15.6%)发生率较低。血液培养出98株致病菌。前三位分别是肺炎克雷伯菌(23.5%)、溶血性葡萄球菌(20.4%)、金黄色葡萄球菌(14.3%)。致病菌以G+菌为主(46.9%),而G-菌占45.9%,真菌占7.1%。G+菌以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为主(28.6%),G-菌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23.5%),真菌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5.1%)。2015检出29株病原菌,G+菌14株、G-菌13株、真菌2株;2016年检出37株病原菌,G+菌17株、G-菌18株、真菌2株;2017年检出32株病原菌,G+菌15株、G-菌14株、真菌3株。98株病原菌中42株培养自淮河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其中G+菌18株、G-菌19株、真菌5株;56株培养自妇产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其中G+菌28株、G-菌26株、真菌2株。革兰氏阳性菌耐药性分析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阿奇霉素、头孢西丁耐药率较高>75%,其中溶血性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苯唑西林、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头孢西丁耐药率较高>75%,而无乳链球菌对克林霉素、红霉素100%耐药,屎肠球菌对红霉素、青霉素、利福平、庆大霉素100%耐药。G+菌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普遍敏感。革兰氏阴性菌耐药性分析显示,G-菌普遍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耐药率高(>75%)。其中弗劳地枸橼酸杆菌和聚团肠杆菌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100%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无耐药菌株,对抗菌素普遍敏感。G-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普遍敏感,尚无耐药菌株发现。早产儿晚发型败血症相关高危因素显示:胎龄≤32周、出生体重<1500g、留置胃管≥7天、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输血史、住院时间>28天与早产儿晚发型败血症的发生相关(P<0.05),其中胎龄≤32周(OR2.942,95%CI1.165-7.427),出生体重<1500g(OR2.509,95%CI1.101-5.716),PICC(OR2.859,95%CI1.086-7.526),留置胃管≥7天(OR3.569,95%CI1.272-10.018)是早产儿晚发型败血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早产儿晚发型败血症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是3.1%,12.2%。2.早产儿发生晚发败血症的临床表现特异性不高。综合分析非特异的实验室检查对早产儿晚发败血症的诊断有一定参考意义。3.胎龄≤32周,出生体重<1500g,PICC,留置胃管≥7天是早产儿晚发败血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4.革兰氏阳性菌是引起早产儿晚发败血症主要致病菌。常见前3位致病菌分别是肺炎克雷伯菌、溶血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引起的败血症不容忽视。5.对耐药的革兰阳性球菌感染可选用万古霉素。革兰阴性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素无耐药。真菌对抗真菌药物普遍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