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身份是民族精神建构的核心部分,民族身份的内涵与群体成员的价值观、态度倾向紧密相关;从内容上看,民族身份包括语言、价值观念、政治、宗教、历史、文学和文化艺术身份等。特定民族的个体可以通过语言文化学习来获得民族归属感和认同感;鉴于语言在民族身份认同中的作用,本研究以英语专业本科生为对象,对其民族身份现状进行探究。本研究采用社会身份理论说明身份存在于社会个体之中;以社会建构论为支撑,阐释身份的变化可以通过个体与社会间的互动来实现;运用高一虹“1+1>2”生产性双语现象模式解释身份变化的结果。
本研究的样本对象为湖南省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一年级至四年级两百名本科生。通过语言、价值观念、宗教、政治及文化行为五个方面来调查英语专业本科生的主民族身份和客民族身份认同现状,进而探究其民族身份认同的总体现状。本研究采用定量及定性研究方法,以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收集数据并分别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
1、英语专业本科生较好地保持了自身的主民族身份,同时也具备一定程度的客民族身份。他们对自身主民族身份具有更强的认同感,但对主、客民族身份认同的差异并不显著。
2、无论是主民族身份和客民族身份,除一年级和三年级学生之间呈现出显著差异外,其余年级学生间未发现存在明显差异。总体而言,无论是主民族身份还是客民族身份,三年级学生的认同感最强。
3、在本研究中,性别、出国意向的差异并没有对学生的主、客民族身份产生显著影响。
本研究为国内英语专业本科生的民族身份现状的研究提供了实证资料。对英语教学和学习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教师在帮助学生提升语言技能的同时,应适当重视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民族身份认同变化这一“非语言”的学习结果;学生在语言学习中,也应注意培养目的语文化意识及相关方面的兴趣,以更好掌握目的语言,同时也应不断加深对本民族文化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以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