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tudy 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Agricultural Term-A Case Study of Ren Yidu and

来源 :大连海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f33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术语,作为科技术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大量的农业科技信息。因此,农业术语的研究与翻译工作历来受到农业科技工作者以及翻译人员的重视。但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科技术语的翻译大多侧重于英译汉的翻译,而对于汉译英的翻译则有很多不足,尤其是对于中国古代农业术语的研究与翻译。   本文以《天工开物》中《乃粒》和《粹精》作为源语文本,任以都及孙守全所译全英译本作为目的语文本,将两章中的谷物生产及加工类科技术语作为研究对象,以归化异化为分析原则,结合定性与定量两种分析方法,对《乃粒》与《粹精》两章中的谷物生产与加工术语进行了研究。对术语的特点以及翻译方法进行了探索。   通过研究,本文得出的结论为:   第一,《天工开物》中谷物生产与加工术语具有简洁性的特点,大多数术语由单一汉字构成。同时,这些术语蕴含有大量的科技信息和文化信息。   第二,在目的语文本中,对于谷物生产与加工术语的翻译方法主要有意译、直译、音译、音译加意译以及意译加直译。其中以意译为主。因此,在翻译上,任译本《天工开物》大多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在一些中国特有文化信息的处理上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   第三,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笔者也注意到了任译本《天工开物》翻译上的不足之处。主要包括,术语翻译的不一致性,这一不足可能造成目的语读者对于同一术语的理解存在错误;上级术语与下级术语区分不清;术语意义理解所造成的误译。   本文对于《天工开物》中谷物生产与加工科技术语的翻译研究希望可以引起更多的研究人员及学者对于该方面的重视,从而更加广泛的传播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文化。这也将是本文及作者对于中国古代农业术语翻译所作出的贡献。
其他文献
相对于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高职院校的学生高考英语分数相对较低,大部分学生的高考英语分数都低于90分。由于英语基础的薄弱,学生们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不强。同时,由
辛克莱·刘易斯(1885-1951)是美国首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桂冠的作家。他的作品以其辛辣讽刺的笔触,幽默机智的风格,以及其深刻批判当时美国社会中各种行业的独见性而深受读者和
随着中国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旅游在国家经济中的重要性逐渐显著。为吸引更多世界游客,旅游文本必须发挥其信息传达等相关作用。博物馆解说词大体上属于公示语的范围,兼具信息传递
儿童文学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在给孩子们带来欢乐与趣味的同时,也通过其本身的价值、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各方面的成长。因而,儿童文学的主要功能是娱乐
近年来,私立大学蓬勃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观其优点,开设专业均是社会急需的技能型专业;究其缺点,师资力量薄弱以及生源质量下降。其中有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学生英
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以及各地对外合作交流的加强,加大了对口译人才的需求。《英语专业本科教学大纲》已经明确将口译课程列为必修课程。许多高校的英语专业在第三、四年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