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证券市场主体通过虚假陈述行为导致投资者利益受损的事件层出不穷。证券市场虚假陈述行为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市场的交易秩序、给投资者带来巨大损失,也严重打击了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伴随着投资者维权意识的提高,该类案件的数量在近几年呈现爆发性增长趋势,涉及人员众多、赔偿总额高、社会影响大。在司法审判实践中,虚假陈述类案件的焦点问题较其他证券纠纷类案件更加清晰集中,但虚假陈述行为、因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证券市场主体通过虚假陈述行为导致投资者利益受损的事件层出不穷。证券市场虚假陈述行为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市场的交易秩序、给投资者带来巨大损失,也严重打击了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伴随着投资者维权意识的提高,该类案件的数量在近几年呈现爆发性增长趋势,涉及人员众多、赔偿总额高、社会影响大。在司法审判实践中,虚假陈述类案件的焦点问题较其他证券纠纷类案件更加清晰集中,但虚假陈述行为、因果关系及损害赔偿计算的相关要素在我国法律规范中并不明确,导致诉讼双方当事人对争议焦点的判断各执己见、分歧严重。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对相关焦点问题认定不一的情况时有发生,判决书无法完全说服双方当事人,因而上诉、申诉的情况不断,更加重了法院的审判负担。不仅如此,现实中因相同事件遭受损失的投资者们通常不会在同一时间起诉,许多案件无法合并审理,在“一案一立,分别审理”的模式下可能会导致一个虚假陈述侵权行为出现数千件民事案件,既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又有出现同一案件背景下产生不同判决结果的可能,无法完全保证投资者权益。为了提高诉讼效率、缓解法院审判压力和节约投资者诉讼成本,上海金融法院在“方正科技证券市场虚假陈述民事责任赔偿案”(以下简称“方正科技案”)~1中首次适用了示范判决机制,本案基本囊括了证券市场虚假陈述类案件的关键争议焦点,包括虚假陈述行为、因果关系和损害赔偿计算等的认定。笔者以“方正科技案”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示范案例,对案件争议焦点的相关法律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目的在于厘清该类案件的典型问题,提高法院审判质量和缓解法官审判压力,从而保护投资者权益。除却引言,本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基本案情及争议焦点。该部分首先对“方正科技案”的案件背景及内容进行了简明扼要的回顾。通过梳理原被告的观点,引出本案主要存在的三个争议焦点:被告方正科技的涉诉行为是否符合虚假陈述的构成要件;被告方正科技的涉诉行为与原告投资者购入公司证券之间是否存在交易因果关系;被告方正科技涉诉行为与原告投资者损失之间的损失因果关系认定以及投资者损害赔偿数额的计算,最后笔者在文章第二至第四章中针对三个争议焦点分别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践研究。第二部分,虚假陈述行为的认定。笔者认为对虚假陈述行为的认定应当围绕虚假陈述行为的概念界定、表现形式分类和“重大性”的判断标准展开。其中在“重大性”的判断部分,笔者重点解释了域外盛行的“理性投资者决策标准”和“价格敏感标准”,与时俱进地分析了《九民纪要》~2中关于“重大性”的认定,并在该章的最后一节中结合案例,分析了法院在“方正科技案”中对虚假陈述行为及“重大性”的认定。第三部分,关于投资者在虚假陈述行为影响期间购入证券与虚假陈述行为之间的交易因果关系认定。笔者首先展示了多数学者支持的“市场欺诈理论”和“信赖推定原则”,再结合我国关于交易因果关系的法律规定,引出当前司法审判实践中的难题。最后对“方正科技案”中交易因果关系的认定及观点进行评价,以对我国立法和司法实践有所启示。第四部分,关于投资者遭受的损失与虚假陈述行为之间的损失因果关系认定及相关的损害赔偿数额计算。笔者首先展示了国内外关于损失因果关系认定的相关理论,在此基础上明确了衡量虚假陈述行为造成的损害应首先计算投资差额损失再剔除系统风险等其他因素。在该章的第二节,笔者阐述了计算投资差额损失时应采用的计量方法,分析对比了其他同类判例中法院使用的各类买入均价计算方法的优劣势。随后笔者探讨了影响损害赔偿计算的关键因子即系统风险对虚假陈述的影响,以及如何量化该风险造成的损害。最后笔者肯定了“方正科技案”中法院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法计算买入均价及引入第三方机构的损失核定意见的做法。
其他文献
自上世纪以来,关于股票定价理论的研究从未停歇,从最初的马科维兹的资本资产理论到CAPM的单因子模型再到Fama-French风险因子的多因子模型,不断有学者对其进行完善,由于该类模型皆为国外学者针对美股市场为基础进行的研究,因此在A股市场的适用性存在一定的争议,而国内学者Liu et al(2018)在《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上提出的针对中国市场的拓展三因子
股票市场中的“IPO抑价”现象通常是指公司首次公开发行定价明显低于上市初始的市场价格,2000-2020年我国A股市场平均IPO抑价率为78%,如此高的抑价率不利于资本市场的价格发现与资源配置功能的实现。招股说明书作为IPO定价过程中的重要信息来源,其信息形式除了财务数字等“硬信息”外,还包括文本信息此类“软信息”,对于资产定价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招股书的文本语调这一角度出发,研究其对I
本文通过选取新冠疫情发生前后五个季度在上交所、深交所有交易数据的2796只样本债券,构建短面板数据,建立多元线性回归随机效应模型,基于产业链相关的一些行业特征角度,研究不同行业的公司债券在二级市场的交易频率对新冠疫情冲击的敏感度的差异。使用样本数据对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后,本文得出以下结论:我国公司债券在二级市场的交易频率受新冠疫情冲击后产生显著变化,整体上我国公司债券在二级市场的交易频率受新冠疫情冲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市场经济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方面获得了重大进展,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但我国经济发展仍受到金融市场低效率和法律体系不成熟的制约。在此经济背景下,如何完善法律体系以有效促进金融市场改革发展受到政府机构和市场参与者的广泛关注。在建立担保物权制度体系的历程中,历经十三年广泛讨论后的《物权法》终于在2006年经人大常委会审议接受,极大丰富与创新了我国担保物权制度。《物权法》被审议通过这
国内资本市场日趋繁荣,市值管理成为上市公司管理的重要课题之一,同时股东价值最大化也被纳入价值管理体系。然而,当前我国资本市场仍然处于不断发展中,市场的信息弱有效性使得公司的市场价值与其所创造的实际价值并不能完全匹配,由此公司市值管理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以往理论及实证研究认为,股权激励是市值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对于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水平而言,有相当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一般理论认为,股权激励可以有效缓
自改革开放起,我国政府和相关监管部门就对银行业不断地实施改革举措,各阶段的改革措施效果显著。进入新时代,经济大环境再次发生变化,商业银行改革需在新的要求下进一步深化。2019年“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金融改革发展的长期战略被首次提出,该战略的核心是优化金融体系结构,其中调整金融机构体系与优化融资结构与银行业高度相关,其目的是促进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实体经济提供更高质量的金融服务。为了实现改革目标,
可转债作为具有股和债双重性质的产品,近两年市场对其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数据显示,2015-2020年可转债市场首日平均收益率为13.52%,2020年甚至高达19.99%。超高的收益率、较高的中签率以及零成本的打新使得可转债吸引了大量投资者的关注。目前国内对于可转债的研究较少,更多的是基于理论以及定价层面的。本文通过结合IPO上市首日收益率的研究,再根据可转债自身独有的特征,对可转债上市首日收益率影
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发展,投资者保护愈来愈重要,同时也是衡量市场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为减少金融市场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差异,投资者适当性义务提出要求,金融机构将符合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推荐给客户,以达成金融产品和投资者之间的匹配度,在此本质上体现了投资者保护的理念。在商业银行领域,适当性义务的履行是金融产品特性、合同缔结过程以及交易双方需求的结果。但是由于金融创新及资本市场固有限制,处于信息弱势的投资
广义范畴下的“影子银行”是一种金融体系,该体系与传统正规银行体系并行,同样提供着金融借贷服务,这一“影子银行”的概念于美国次贷危机期间由太平洋资管公司的麦卡利所建立。影子银行也被认为是引发美国次贷危机的幕后推手,在金融危机后迅速成为了众多学者的研究对象。研究主要集中在影子银行规模的测算、主要风险点,影子银行对国家经济发展、金融体系的稳定、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以及强监管能否有力地遏制影子银行的无限制
IPO抑价率始终是资本市场新股发行的重点研究问题,在国内和国外资本市场都屡见不鲜。特别是在中国的沪深两市资本市场,IPO抑价率普遍在50%以上,是发达国家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数倍甚至十几倍,抑价率平均水平会超过100%,甚至高达273.56%和253.47%。IPO高抑价率背后往往是IPO制度的影响所致。在中国股票市场新股上市制度的演变历程下,IPO抑价率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在2019年开始试点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