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研究了两种常见的果蝠——犬蝠(Cynopterus sphinx)和棕果蝠(Rousettus leschenaulti)的食性、对小果野芭蕉(Musa acuminata)、光叶桑(Morus macroura)和高檐蒲桃(Syzygium oblatum)的种子传播及它们的取食行为对两种榕树——聚果榕(Ficus racemosa)和对叶榕(Ficus hispida)种子萌发行为的影响,并通过室内研究证实了棕果蝠取食过程中嗅觉的重要性。在海南海口市郊通过无线电跟踪研究了棕果蝠的冬季活动规律。结果表明:犬蝠利用11科20种植物的果实,2科2种植物的叶片;而棕果蝠利用8科14种植物的果实,1科1种植物的叶片。它们主要取食果实,包括栽培的经济果实(如荔枝,龙眼等),也取食少量树叶。桑科榕属的物种是两种果蝠稳定的食物资源。其它科的植物果期也彼此衔接和镶嵌,为两种果蝠食物选择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研究发现雨季(610月)两种果蝠食物类型在本地区重叠程度较高,它们共同利用的植物类型占记录植物类型总数的64%。犬蝠取食小果野芭蕉在夜晚24: 00以前有明显的2个活动高峰,分别在19:30-20:00和22:00-22:30之间,与雾网采样结果较为一致。在雨季和干季,犬蝠平均被捕获量为2.2±0.33只/日、1.4±0.32只/日,二者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同时这两个季节在样地收集的种子团数量分别为9.0±1.12个/日和7.2±1.37个/日,也没有显著差异。所标记果实的消失曲线非常相似,果实在成熟后的两个星期内被犬蝠大量取食,所有果实在1个月内全部被取食完毕。犬蝠对小果野芭蕉种子的传播受生境影响较为显著,各样地间种子传播的结果大不相同;地点和季节对犬蝠传播种子不存在交互影响。犬蝠对小果野芭蕉种子的传播距离为50—200 m,是小果野芭蕉有效的种子传播者。两种果蝠取食光叶桑果实时,高峰发生在22: 00-22: 30和23:00-23:30之间。铁力木(Mesua ferrea)和糖胶树(Alstonia scholaris)是果蝠最喜爱的进食地,其它乔木如毛紫葳(Baccaurea ramiflora),火烧花(Mayodendron igneum),檬果樟(Caryodaphnopsis tonkinensis),黄果朴(Celtis tetrandra)等也被果蝠所利用。进食地密度随着离母树距离的增加而降低,距母树的距离与传播种子的数量没有相关关系。果蝠取食行为(包括种子被吐出和通过消化道)显著降低了种子的最终萌发率,但同时也改变了其它萌发参数。两种果蝠取食高檐蒲桃活动规律在前半夜较为一致,没有发现取食次数在时间上的显著差异。果蝠取食果肉后吐出的高檐蒲桃种子(不带果肉)在非进食地种子萌发率显著高于母树树冠下的萌发率。果蝠吐出的不带果肉和带果肉的种子与带有完整果肉的种子的萌发曲线非常相似,最终萌发率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啮齿类动物是高檐蒲桃种子重要的捕食者,包括2种松鼠和鼠科2个物种。无论是短期观察还是长期观察,高密度或低密度种子(或果实)在距母树不同距离的3个梯度上被捕食率都没有显著差异。短期观察中,密度对种子或果实被捕食率有显著影响仅仅发生在距离母树20m的地方,这个距离上低密度种子或果实被捕食率均为0%,显著低于高密度样方。但长期观察中,各个距离上的密度对种子或果实被捕食率均没有影响。两种果蝠取食聚果榕和对叶榕后,其种子一部分通过消化道后排出,另一部分随着咀嚼后的果渣被吐出。棕果蝠取食没有显著影响聚果榕种子的萌发率(GP)、最短萌发时间(Tmin)和萌发开始(GS) (包括粪便中和果渣中的种子),但推迟50%的种子萌发所需时间(T50) 1天。犬蝠取食没有影响聚果榕种子的GP、GS、Tmin和T50。棕果蝠取食对叶榕后,种子的GP没有发生显著改变,但棕果蝠粪便和果渣中对叶榕种子的Tmin和GS均增加1天,果渣中的种子T50推迟1天。无线电跟踪研究棕果蝠结果表明棕果蝠离开日栖息地的时间大约在天黑后90-110分钟,棕果蝠雄性个体平均夜间活动时间为391.8 min,雌性个体的夜间活动时间为533.7 min。棕果蝠平均活动区大小为2289 ha,不同个体的活动区有重叠现象,棕果蝠离开日栖息地后通常以固定的路线飞往取食地,到取食地飞行距离为7.45-11.7 km,雌性比雄性个体有更多的取食地。在室内对棕果蝠取食荔枝的行为学研究表明,取食时间占其活动总时间的25-30%,除此之外,它们处于休息状态。取食活动时间和休息时间在雌雄之间均没有显著差异。利用真假“荔枝”及浸果汁(荔枝汁)与不浸果汁的假“荔枝”作为食物目标的对比实验表明:棕果蝠接近真果实的频率显著高于假果实,对浸果汁的假果实接近率也显著高于未浸果汁的假荔枝。由此可见在近距离范围内嗅觉在定位食物资源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