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模拟临床常见病因制作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大鼠模型,观察健脾益气、活血化瘀和养阴荣络三种中医治法对胃癌前病变的治疗作用,并从分子水平探讨其作用机理。 方法: 1.造模方法:采用改进的综合造模方法。具体如下:每日自由饮用167μg/mlMNNG(甲硝基亚硝基溶液)(饮水瓶用黑色纸包好以避光),每天下午灌胃0.017mol/L浓度的MNNG溶液,每只1ml;造模期间每进食两天,再禁食一天,如此循环进行,并在进食当天下午用10%NaCl溶液按10ml/kg灌胃,禁食当天下午用40%酒精按10ml/kg灌胃,每只1ml;参照文献,每周夹尾刺激大鼠一次,使之保持激怒、争斗状态,持续30分钟。上述方法连续造模8周。8周末时随机抽取造模大鼠两只,检杀,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以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的结果为主),确认模型是否成功。 2.分组及给药方法:将造模成功的模型大鼠除模型对照组外,分别给予同体积不同浓度的三组中药(即健脾益气方、活血化瘀方、养阴荣络方)的水煎液灌胃治疗6周。 3.观察指标: 1.观察各组大鼠饮食、饮水、精神状态、活动情况、毛发光泽度、二便情况及存活情况; 2.每周称取体重一次,记录; 3.第14周末处死大鼠,称取各组脾脏和胸腺重量; 4.用pHs-3型酸度计(精确至0.01)测量胃液pH值以示胃液酸度。采用Mett毛细玻璃管法测定胃蛋白酶活性; 5.光镜下观察给药后胃黏膜的病理组织学改变,计数各组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肠上皮化生(IM)、和不典型增生(Dys)发生例数。胃黏膜组织学改变的诊断标准参照实验性胃腺癌分类和诊断标准; 6.透射电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胃黏膜细胞的超微结构; 7.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大鼠血清中SOD、MDA及NOS的含量; 8.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IL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IL-2和TNF-α含量的变化,分析三种治法对其免疫功能的影响; 9.采用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技术),检测大鼠细胞凋亡情况,计算凋亡指数(AI); 10.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大鼠胃黏膜细胞内细胞周期及凋亡细胞相关蛋白(CyclinD1、PCNA、Bcl-2及Bax)表达水平进行分析,探讨三种治法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的不同作用机制。 结果: 1.根据文献资料改良方法复制大鼠胃癌前病变模型成功; 2.与模型对照组相比,三组中药均能增加模型大鼠的食量、体重和改善毛发光泽度、活动度以及大便的情况;三组中药均能减轻模型大鼠胃黏膜炎症。其作用为养阴荣络方最佳,其次为活血化瘀方、健脾益气方;且可恢复PLGC大鼠胃黏膜细胞线粒体的作用,增强细胞能量代谢。其作用为养阴荣络方作用最佳,其次为活血化瘀方和健脾益气方; 3.与模型对照组相比,三种治法方药均可明显升高PLGC大鼠胃液中pH值及胃蛋白酶活性(P<0.05),其作用为活血化瘀方最佳,其次为养阴荣络方、健脾益气方;同时三种治法方药均可使PLGC大鼠血清中SOD含量明显升高,其作用以活血化瘀方最佳,其次为健脾益气方、养阴荣络方;三方均可降低大鼠血清中MDA,其作用以活血化瘀方最佳,其次为养阴荣络方、健脾益气方;三方均可降低NOS的含量,其作用以活血化瘀方最佳,其次为健脾益气方、养阴荣络方; 4.与模型对照组相比,三种治法方药均可增加PLGC大鼠脾脏和胸腺指数(P<0.05);同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血清中IL-2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三个中药组大鼠血清中IL-2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血清中TNF-α的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三个中药组大鼠血清中TNF-α显著降低(P<0.05)其作用以健脾益气方最佳,其次为养阴荣络方、活血化瘀方; 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三种治法方药对PLGC大鼠胃黏膜细胞增殖影响显著,可减少PLGC大鼠胃黏膜细胞中PCNA、CyclinD1的表达量(P<0.05),其作用为养阴荣络方最佳,其次为活血化瘀方、健脾益气方; 6.与模型对照组相比,三种治法方药对PLGC大鼠胃黏膜细胞凋亡影响显著,可升高大鼠胃黏膜细胞中AI,降低大鼠胃黏膜中Bcl-2的表达量,增加Bax的表达量(P<0.05)。其作用为活血化瘀方最佳,其次为养阴荣络方、健脾益气方。 结论: 1.三种治法方药均可明显改善大鼠的一般状况及胃黏膜炎症; 2.三种治法方药均能修复受损伤的胃黏膜细胞;提高PLGC大鼠的免疫功能;抑制细胞的增殖及诱导细胞发生凋亡; 3.三种治法方药在治疗PLGC时作用机制存在不同:健脾益气法在提高机体免疫力方面作用显著;活血化瘀法在保护胃黏膜和促进细胞凋亡方面作用显著;养阴荣络法在抑制细胞增殖方面作用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