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理论的分岔现象及其整体动力学行为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s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常为了说明一个理论的演化方式,人们一般是先找到系统的一些临界点,然后研究这些临界点附近的微扰情况,进而判断这样的系统是否是稳定的。当这些动力学变量的初始值在相应的临界点附近时,这种传统方法是十分有用的。更主要的是,采用这种分析方法人们可以完全忽略非线性效应的影响。但是,如果这些变量的初始值不足以接近临界点时,这种方法便不能够判断出动力系统是否会演化到这些稳定的临界点。而且,如果这个系统有两个以上稳定的临界点,这种传统方法也不能说明系统最后会演化到哪个临界点。为了弥补传统动力学分析方法的不足,本论文发展了一种全局(整体)动力学分析方法,即用零点集和相图的方法来研究两种 f(T)理论模型(幂律模型 f(T)=α(?T)n和对数模型 f(T)=αTβlnT)的分岔现象以及系统的整体动力学行为。而且,采用这种方法人们也能清楚地看到在任何初始条件下系统是如何演化的。此外,本论文通过定义新变量的方式消除了系统的奇性问题,比如在幂律模型中,用dlna/ds=(nx?1)2的方式引入新变量s,消除了原系统在x=1/n处的奇性。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介绍了利用交叉相关分析的方法探测WMAP的SZ效应,其重点是研究WMAP由2MASS星系团所引起的SZ效应及其非高斯性,并分别由SZ效应及非高斯特性对2MASS星系团及其周围的气体
宇宙线的产生、加速机制问题一直是一个尚未解决的粒子天体物理的基本问题。尤其是宇宙线膝区已经是一个世纪性难题,能够对膝区的成因做出正确的解释将对高能物理学与天文学有
该文评述了黑洞吸积盘理论的发展历史与近期进展,着重研究了标准薄盘(SSD)向径移主导吸积流(ADAF)的转变机制.全文共分两章:第一章是引言,我们对黑洞吸积盘理论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进
活动星系核是中心区域有大能量辐射的一类特殊的星系。活动星系核的一些重要性质包括:它们具有恒星状的外表,随时间变化的连续光谱,以及宽的发射线等等。光变是活动星系核的普遍
本文通过讨论牛顿引力下的自引力系统的物质质量密度分布规律,进而估计宇宙中物质密度的分布即星系或星系团的关联函数ξ(r)。将自引力系统看作平衡态的一团气体或者处于流体
该文回顾了δScuti型变星的发现和研究的历史.介绍了δScuti型变星脉动不稳定带的蓝端最重要的激发机制,氢和氦的电离效应所导致的κ机制.介绍了对δScuti型变星观测性质和物
大约10-20%的光学选类星体(QSOs)中存在着蓝移速度达到0.1光速的共振散射宽吸收线坑。一般来说,经常探测到的宽吸收线(BAL)为高电离线,如CⅣ,NⅤ,SiⅣ和OⅣ,这些宽吸收线类星体(BAL
由于天文观测中望远镜观测能力的限制,所得观测图像都有流量极限的限制。因此在某一红移范围内,接近星等极限的星系并不能在这一红移范围内被全部观测到。因此根据星等筛选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