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演进相依相伴。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产业结构越合理,即经济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又使经济发展走上新的水平。可见,产业结构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是下一次发展的出发点和基础。而近年来,生态环境与产业结构的依存度也越来越高,只要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产业结构不但能促进经济发展,还有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反之亦然。三江源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青海省西南部,是我国主要的水源地之一,也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重建的重点地区之一。这一地区生态系统极其脆弱,然而,由于自然因素和长期以来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使该地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严重地影响了这一地区经济发展乃至下游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本文运用比较分析法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全面、系统地分析三江源区产业结构的现状,指出该地区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现有各产业对区内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而阐明如要保护和重建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就必须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遵循产业结构调整理论的基本思想,运用规范分析、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分析这一地区在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前提下产业结构调整的可行性,即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机遇与挑战、存在的优势与劣势,进而提出符合本地区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要求的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及主要措施。本研究旨在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研究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但在研究出发点上不是以生态保护为起点,而是以三江源区产业结构为本位,对源区产业结构调整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此外,三江源区既是一个自然生态环境特殊的区域,也是一个人文环境特殊的区域。区内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0%以上,其浓郁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必然会影响产业的选择和发展。因此,本文提出在该区产业结构调整中应重视民族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