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研究“腹针联合艾灸”疗法改善脾肾两虚型癌因性疲乏(CRF)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为临床治疗癌因性疲乏提供独到的、有效的、易于推广的方法。研究方法收集符合入组标准的病例共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在常规中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腹针联合艾灸”方案,共治疗10次,同时,对照组给予常规中药治疗,统计治疗前(入组)、治疗第10次后(出组)两组的疲乏程度、中医证候评分、外周血象、安全性指标等,并进行比较,综合分析评价“腹针结合艾灸”疗法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一般情况及病情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数据具有可比性。(1)疲乏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前疲乏积分评经统计学分析无差异(P>0.05);经治疗后,两组疲乏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0.05),治疗组疲乏积分减少程度(0.775±0.477)明显优于对照组(0.168±0.3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情绪维度的疗效尤其突出。(2)疲乏疗效比较: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疲乏程度分级虽然无明显差异(P>0.05),但治疗组疲乏积分改善程度仍有优于对照组的趋势。(3)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积分(10.78±3.75)明显低于对照组(17.65±5.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证候疗效比较:经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疗效评价显效14例(35%),有效25例(62.5%),无效1例(2.5%),总有效率97.5%,积分平均改善率69.23%;对照组显效1例(2.5%),有效23例(57.5%),无效16例(40%),总有效率60%,积分平均改善率38.0%。(5)中医症状改善情况比较:治疗后,治疗组在改善腰膝酸软、体倦乏力、情绪不稳、肌肤甲错四方面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外周血细胞比较:两组治疗后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含量(HGB)均较治疗前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及血小板计数(PLT)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红细胞计数(RBC)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安全性评价:①不良反应: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有7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分别为4例治疗部位皮肤瘙痒、皮疹,2例便秘,1例口干欲饮,均未予特殊处理,症状可自行缓解,未影响治疗周期;②肝、肾功能:两组治疗前后均未出现肝功能指标(ALT、AST、TP、ALB等)及肾功能指标(Cr、BUN等)明显异常者;③心电图: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未见心电图明显异常者。结论“腹针联合艾灸”疗法能够有效降低脾肾两虚型癌因性疲乏患者的疲乏程度,缓解中医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同时在短期内具有较好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