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人已经从如何活着逐渐发展成如何更好地生活,国人生活水平迅速提升的同时,国人道德水准的提升却没能同步,最凸显的便是媒体频频报道的诸如旅游不文明、社会诚信缺失、责任感欠缺、社会公共规则的淡视等不良现象。经济快速发展导致社会出现的这些价值失调,究其原因不外乎全球化竞争对中国产生的冲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市场经济与社会平等的对立、个人主义与集体福祉的抗衡等。社会的现状必然影响和投射到了青少年的道德表现,“知行分离”现象便是集中的体现。小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主体,他们的品格修养决定着未来国家整体的道德水平。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家发展实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中共中央也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的纲要和若干意见,为未成年人的品格教育工作提供纲领性支撑。“良好品格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在国际竞争加剧的当下,迫切要求基础教育课程也要更加重视未来公民的道德教育。当下研究小学生品格的“知行统一”有了更好的社会氛围和政策基础:在中央强力反腐、对八项规定长抓不懈的形势下,社会风气较之前有了明显的改善,为品格教育实施的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学校对青少年进行个体品格素质的培养符合了社会时代发展要求;考试招生政策的大力改革,为应试松绑,更多关注了学生学业外的品格表现,2016年教育部正式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要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便是良好的信号。那么,小学生品格教育的实施现状如何,成为了很多学者关注的目标。本文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论述:“品格教育是什么?”、“品格教育教什么?”、“品格教育怎么教?”。首先,“品格教育是什么”的问题。我认为,品格教育就是培育学生成为具有良好品行的社会公民的教育活动。品格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知善、爱善、行善的教育活动,消极目标是希望学生“独善其身”,积极目标则是希望学生“行善天下”、“成为全球公民”。从对上海市小学生品格教育现状的调查数据开始,结合文献分析研究,分析当前小学生品格行为表现现状,阐述造成当前现状的原因,明确了品格教育的现实意义。其次,“品格教育教什么”的问题。品格是个人具有并与美德有关的特质,好品格可以获得别人的尊重和信赖、是社会稳定的基石、也是个人幸福的必要条件。好品格重要性毋庸置疑。当下品格教育传授的核心价值,应当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对于小学生来说,紧扣“做人”、“做事”两个维度,以“诚信—责任—勤奋”为基本原则和核心价值,我认为应基本具有十项品格——爱国、诚信、守纪、责任、自信、关怀、集体观、公平民主、正直自律、勤奋等内容。同时围绕品格及品格教育进行了理论层面的分析。对研究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品格的基本概念、原则与策略,品格核心价值、行为准则和类别,品格教育原则等;并探讨了品格及品格的核心价值的内涵,对品格的形成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探析了品格表现不佳的原因,归纳总结社会科中品格教育的原则。再者,“品格教育怎么教”的问题。以小学社会科为主要依托,围绕“强调学生体验与反思、重视品格的内化”展开。品格教育的教学方法相当多元,无论是氛围的营造,还是正式课程与非正式课程的涵盖,以及教材、教学方法等的选取,都应该围绕着让学生参与、体验、讨论与反思,让学生发现美德的价值与美好,进而内化为自己品格特质的一部分。小学社会科的品格教育实施策略探讨:借鉴我国传统文化的当今道德教育价值、美国新品格运动的经验等,从教育三元素的角度切入,在小学社会科视域下,就学习者、教育者、教育环境等角度针对提高小学生“知行合一”能力的教育举措。提出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品格教育课程设计,摒弃不良的品格教育模式和手段,发扬品格教育的多元化教学方法,明确小学社会科教育目标与品格教育培养目标,让小学社会科成为品格教育实现的重要且有效的渠道。本论文,正是基于全球化和价值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关于小学社会科品格教育的研究,希望搭建学生认知维度与个人行动之间的桥梁。通过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精髓、美国品格教育的学习和比较,探讨适合我国的品格教育的方式和教学方法,构建出适合我国小学生品格教育的核心价值内容,推动品格教育在上海市小学乃至全国的深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