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本论文中,对我省水稻新发生危害的钻蛀性害虫二化螟的生活史、生活习性、为害寄主、各虫期发育的有效积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对不同虫口密度下的二化螟为害水稻所造成的产量损失进行了评估,并对二化螟的生物防治途径进行了探讨。 研究结果表明:二化螟在黑龙江省是以老熟幼虫在水稻、田茅、稗草等植物的茎杆、根茬中越冬,1年发生1代。越冬幼虫在5月下旬开始化蛹,化蛹盛期在6月上、中旬,化蛹时间一直可持续到6月下旬。蛹期平均10.9天。成虫羽化初期在6月初,盛期在6月中、下旬,7月初终现。成虫羽化至产卵历期平均5.5天。成虫期平均6.5天。成虫产卵始期在6月上旬,盛期在6月中旬末至下旬,产卵末期在7月初。卵期平均约7天。幼虫孵化初期在6月中旬,盛期在6月下旬至7月初,一直持续到7月中上旬。幼虫一直在水稻中为害,直到9月中、下旬大部分幼虫老熟,并在寄主的茎杆和根茬中越冬。 二化螟为害的作物种类较多,除了水稻外,小麦、玉米、谷子、高粱等禾本科作物均能造成为害,并形成典型的为害症状。二化螟成虫具有明显的趋光性。成虫产卵为块产,主要产在靠近叶鞘的叶片叶背基部,也有很多产在叶片正面近叶尖处。产卵时对植株具有选择性,喜在叶色浓绿、生长粗壮、高大、茂盛的稻株上产卵;产卵时对植物种类也有选择性,以水稻着卵量最大,其次为田茅、而在玉米、高粱、谷子、小麦、稗草上着卵量较少。初孵幼虫群集在水稻叶鞘为害,造成水稻“枯鞘”。幼虫2~3龄后分散到附近植株上并钻茎为害,常造成“枯心”、“枯孕穗”、“白穗”等典型被害状。幼虫耐水淹且有转株为害的习性。 二化螟越冬代蛹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1.9±1.1℃,有效积温为121.8±1.8日·度;在不喂糖水的情况下,雌、雄成虫平均发育起点温度为18.5±0.9℃,有效积温为37.1±9.0日·度;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4.2+2.5℃,有效积温为55.0±1.5日·度;而幼虫随着龄期不同,其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各不相同。1~5龄幼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5.7±1.4℃和45.3±2.3日·度;13.0±1.9℃和66.1±1.5日·度;10.1±0.5℃和84.3±2.8日·度;14.9±1.2℃和62.6±2.1日·度;17.0±3.4℃和73.3±0.9日·度。 苏云金杆菌的复配制剂菌剂1号对二化螟具有较好的致死效果,杀虫速度也较快,施药后24h、48h的校正死亡率分别达到78.1%和100%。 东北农业大学农学硕士学位论文一 不同虫口密度下的二化螟为害水稻,影响产量损失的主要因素是“枯心”和“白穗”,“虫伤株”对产量也有较大影响,在每穴有虫吕头、10头、14头、20头的情况下,水稻产量损失百分率分别达到33,39%、3466%、38.36%和5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