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语学习总是在母语的背景下进行的,而母语与目的语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往往会给目的语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研究和探讨母语在外语学习中的“迁移”现象一直来为语言研究者以及外语教学工作者们所关注的话题。然而,我国在汉语对外语学习的影响的研究中,所依据的汉语基本上是以普通话为基准的,对于语言的变体——方言的关注却偏少。事实上,方言是我们大多数人最早接触的语言形式,其对于我们的影响也许是终其一生的。作者在从事地方院校的教学中,深切地感受到地方方言对学生外语学习的影响,因此,本文致力于研究客家文化背景下的英语学习,力求通过对比分析,从语言与文化的角度探讨客家方言地区的英语学习者所面临的困难及其根源,旨在探索客家文化背景下英语教学的特点与规律,以提高客家方言地区的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学习效率和水平。本文首先阐述了语言和文化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旨在说明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是相辅相成的。以此反思,母语对外语学习的影响不仅有来自语言层面的影响也有来自文化层面的影响,而作为语言和文化变体的地方方言和文化也势必给该地方的外语学习者带来一定的影响。为探讨客家方言和文化对英语学习所造成的影响,文章借鉴了前人的“迁移”理论和研究成果。该理论认为,在母语和外语有差异的地方,学习者的母语知识会干扰外语学习,即产生负迁移;而在母语和外语之间的相似之处,母语则会对外语学习起积极的帮助作用,既产生正迁移。母语迁移是外语习得中无法避免的现象。本文利用对比分析,研究了客家方言在音段音位、句法结构和语用等方面与英语的异同极其所带来的影响。在分析对比中,文章得出以下结论:在语音上,客家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所带来的负迁移甚于正迁移,特别是在1)当英语的元音或辅音在客家方言中没有对应的元音或辅音时;2)当英语的某些元音或辅音与客家方言中的某些元、辅音“听”似相同,实则有别时,学习者往往在摸不准发音方式、方法的困惑中求助于母语的发音习惯,造成母语对外语发音准确性的地影响。因此,了解母语和目的语各自的语音和发音特点,对比分析二者之间存在的异同,有助于学习者更准、更快地掌握好英语的发音。在语法和句法结构上,客家方言作为汉语的变体除了具有许多与汉语普通话共同的特点外,还有着自己的语法和句法特点。有趣的是,无论在语言的形式上还是功能上,客家方言与英语之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其中的一些相似之处是汉语普通话与英语之间所不具有的。合理地应用这些相似之处不但能提高学习者的英语学习兴趣,还能使学习者从二者的比较对照中获益匪浅。文章还在语用方面分别从词汇缺失和词汇内涵两方面探讨了客家方言和英语之间由语言差异所造成的语用语言失误,从称呼和价值取向两方面探讨了客家方言和英语之间由于文化差异所造成的社交语用失误。以此警醒学习者在外语的学习中不能只注重语言形式的学习,而忽视语用能力和文化意识的培养。本章节最后在承接上一章分析研究了特定的历史、迁徒的经历和僻处山地的生存环境等所造就的客家人的文化心理特质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对英语学习所产生的正、负影响:一方面,客家人所具有的好学、勤奋刻苦、求知欲强等特点,无疑对他们的英语学习起着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集体主义的价值倾向和保守的中庸心理特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英语学习者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张显个性的表现,因而不利于他们英语口语的练习和表达;浓厚的宗族观念使学生习惯于听从和服从老师,不利于教学的中心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换;较强的面子观念,使一些学生怕出错误“丢面子”而放弃回答问题、展开对话;而内敛、腼腆和人际交往被动的心理特质,则不利于他们英语交际能力的发展。这些气质特征都有碍于客家学生的英语学习。文章最后探索解决问题的英语教学策略以及英语学习策略,教学策略包括:1)提高文化意识以及语言迁移意识;2)利用好正迁移防止负迁移;3)熟悉学生的地方方言和文化;4)关注学生的客家文化心理;5)强化异域文化的教学。学习策略包括:1)提高语际和文化差异的敏感性;2)培养对目的语文化的移情;3)界入文化体验;4)克服客家文化心理的不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