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中下游草鱼种群特征及形态多样性研究

来源 :上海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xicoco6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在鱼类分类学上隶属于硬骨鱼纲(Oseichhthyes)、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ae)、雅罗鱼亚科(Leuciscina)、草鱼属(Ctenopharyngodon),和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鲢鱼(Hypophthalmictuthys molitrix)、鳙鱼(Aristichthys nobilis)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家鱼”。本研究以草鱼为研究对象,于2019-2020年在珠江中下游采集草鱼样本421尾,对其年龄、生长、繁殖等生物学特性和进行了研究,并对比分析不同地理区域草鱼群体的形态学差异,研究结果可为草鱼种群的鉴定、种质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生物学特征(1)2019年7月和2020年1、7、8月在珠江中下游的桂平、藤县、梧州、封开、德庆、肇庆、九江和斗门站位采集到样本236尾,其体长范围为103~665 mm,平均体长为347.89±96.73mm,优势体长为251~445mm,占样本总数的68.22%。体质量范围为21.4~6650.0g,平均体质量为986.87±842.96g,优势体质量为144~183 0g,占样本总数的79.24%。用鳞片进行年龄鉴定,样本的年龄组成为0+~5+龄,优势年龄组为1+~3+龄,占样本总数的92.8%。(2)体长和体质量关系拟合结果为W=1.914 4×10-5L2.997(n=236,R2=0.99,P<0.01);体长与鳞径呈线性相关:L=42.5409R-0.4074(n=263,R2=0.92);体长、体质量生长方程:Lt=1187(1-e-0.128(t+0.282)),Wt=31344.51(1-e-0.128(t+0.282))2.997;生长拐点年龄为8.29,对应的体长和体质量分别为790.78mm和9279.11g,生长特征指数φ=5.26。(3)采集的草鱼样本雌雄个体数的比例为1.07:1,接近1:1,性腺成熟度以Ⅱ期为主,其次是Ⅰ期。本研究性成熟草鱼仅7月和8月在梧州和桂平采集到1尾雄性和3尾雌性,年龄分别为4+和5+。3尾性成熟雌性草鱼绝对繁殖力分别为287057粒、113635粒、107300粒,相对繁殖力分别为54.00粒/g、31.82粒/g、53.03粒/g,卵径为1.65 mm。(4)经计算珠江中下游草鱼的总死亡系数为0.44,自然死亡系数为0.15,捕捞死亡系数为0.29,开发率为0.66,表明草鱼处于过度捕捞状态。2.形态学特征(1)本研究于2019年7-10月和2020年6-7月对珠江中下游6个地理区域草鱼群体的传统形态学数据和框架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对6个不同群体9项传统形态学可量性状数据校正值进行检验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封开群体在体高比例项目与清远存在极显著性差异,封开群体在眼径比例项目中与韶关群体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封开群体在尾柄高比例项目中与其他群体均不存在极显著差异,肇庆群体在全长比例项目中与除韶关群体外的4个群体存在极显著差异。(2)主成分分析结果共可以提取8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到73.636%,包含了鱼体形态变异的大部分特征,说明可以用这几个主成分概括6个群体草鱼的形态差异。其中第一主成分主要反映躯干部特征,第二主成分主要反映头部特征,第三主成分主要反映尾部特征。判别分析中选择贡献率较大的5个数据校正值构建6个群体草鱼的判别公式,判别正确率达到64.2%,表明能够从形态特征上区分6个群体的草鱼。(3)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结果都说明6个群体的草鱼在形态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其中桂平群体与其他7个群体草鱼形态差异最大。6个群体两两间的差异系数分析结果可以看出6个群体两两之间的差异系数均小于1.28(德庆群体和封开群体的HI的差异系数为1.40除外),说明差异仅为不同群体间的差异水平,并没有达到亚种间水平。
其他文献
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隶属于鲹科、鲳鲹属,为暖水性中上层洄游性鱼类,已成为我国华南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养殖鱼类,然而养殖过程中过高饵料系数以及不断提高的鱼粉价格,导致了养殖成本的增加,以价格低廉和分布广泛的植物蛋白替代鱼粉是维持卵形鲳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有研究表明过多的植物蛋白替代时,会使饲料中缺乏牛磺酸,导致鱼类生长性能下降,抗氧化免疫能力降低等不良影响。因此,
怒江西藏段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生境复杂,地理特征独特,多样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水域孕育了独特的水生生物资源。裂腹鱼亚科鱼类是青藏高原主要鱼类,也是怒江西藏段鱼类的重要组成,且许多种是我国所特有。近年来,在环境污染、水利工程建设、外来物种入侵等人类活动加剧的背景下,怒江鱼类资源受到显著影响。热裸裂尻鱼、裸腹叶须鱼和怒江裂腹鱼这三种裂腹鱼是怒江西藏段重要鱼类,对其开展遗传学研究有助于了解遗传多样性和遗传
为探究低氧胁迫下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的机体和分子响应,本研究通过对不同氧浓度胁迫下的鳃组织结构进行组织学观察,测定鲢肝脏和血清中的抗氧化酶活性;转录组测序分析低氧胁迫相关的信号通路及差异表达基因;并克隆了葡萄糖转运蛋白基因GLUT1,分析其在不同氧浓度胁迫下的组织表达特征。研究结果初步明确了低氧胁迫对鲢的机体影响以及在不同氧浓度胁迫下鲢在生理生化和分子响应基
鰤诺卡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好氧菌,易引起鱼类尤其鲈形目发生“结节病”,近年来,鰤诺卡氏菌对广东省杂交鳢、大口黑鲈等鱼类危害越来越大,给水产养殖业带来较大经济损失。目前,鱼源鰤诺卡氏菌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细菌分离鉴定、快速检测、组织病理和疫苗研制等,对鰤诺卡氏菌的流行特征以及致病机制等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本研究通过开展不同来源鰤诺卡氏菌的生理生化特征、基因型及毒力因子和耐药性的比较以及鰤诺卡氏菌对不
气单胞菌(Aeromonas)是革兰氏阴性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淡水、海水等环境中,是人、兽以及水产动物共患条件致病菌,可造成我国大量淡水鱼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主要调查2009-2018年分离的173株鱼源气单胞菌的毒力基因、分型与其致病力的相关性;并选取不同时间分离的、不同患病动物来源的、不同毒力基因型和不同致病力的5株维氏气单胞菌菌株,测定其主要生物学特性;探究维氏气单胞菌外膜蛋白ompAⅡ基
罗非鱼是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鱼类之一。然而近年来由于链球菌病等病害的暴发,我国罗非鱼养殖产业承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探讨罗非鱼的抗病免疫机制具有重要意义。DEx D/H盒蛋白家族成员被发现可作为胞质传感器参与识别病毒核酸并激活下游信号通路,而三结构域(Tripartite motif,TRIM)蛋白家族是重要的调节因子,可作为E3泛素连接酶参与多种信号通路的调控。为了探究尼罗罗非鱼(Oreochr
鲤疱疹病毒Ⅱ型(Cyprinid herpesvirus 2,Cy HV-2)是一种能够感染金鱼和鲫鱼及鲫鱼变种的双链DNA病毒,该病毒病流行范围广,蔓延迅速,鲤疱疹病毒Ⅱ型引起的鲫造血器官坏死病也是我国重点监测的疫病,对我国的鲫鱼养殖业危害巨大,已成为鲫鱼养殖业健康发展的严重影响因素之一。研究鲤疱疹病毒的毒力基因对于鲤疱疹病毒的致病机理的研究以及弱毒疫苗的研制有着重要作用。本论文选取ORF57、
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是双链RNA病毒,隶属于呼肠孤病毒科,水生呼肠孤病毒属,能够引起草鱼患上高度传染性草鱼出血病(grass carp haemorrhagic disease,GCHD),造成草鱼的大规模死亡,严重威胁了草鱼集约化养殖业的发展。基因Ⅱ型GCRV(GCRV-Ⅱ)是导致GCHD爆发的主要病原。疫苗防控是成功发展草鱼集约化养殖业和解决GC
长江口盐沼湿地具较高的初级生产力、多变的环境条件和较高的生境异质性,为众多水生生物提供了关键的育幼、索饵和避敌场所,对于维持河口生物资源的多样性起着关键作用。近些年来,由于滩涂围垦、水质污染和过度捕捞等人为活动的影响,长江口盐沼生境遭到了破坏,鱼类栖息特征发生了变化。本文以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为研究对象,基于长江口盐沼湿地插网调查,运用生态位分析、种群特征分析、稳
蛋白酶抑制因子是广泛存在于所有生物中的蛋白质或小分子多肽,在许多生命过程中发挥作用。MEROPS数据库中的I84蛋白酶抑制因子家族是一个新的蛋白酶抑制因子家族,在美洲牡蛎(Crassostrea virginica)和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中有报道,被认为在相关物种的宿主防御中发挥作用。然而,该蛋白酶抑制因子家族的物种分布迄今尚无系统性研究。本研究利用BLAST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