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作为矛盾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黄土高原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当地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进而制约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近些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黄土高原地区的环境治理和社会经济发展,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水土流失的生态建设措施,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文以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典型县吴起县为例,利用遥感数据和景观格局指数方法,对吴起县的土地利用变化与景观格局演变进行分析;运用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等理论和方法,研究生态建设条件下的社会经济演变过程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最终结合熵权法和模糊综合分析手段对研究区内的生态经济耦合度进行了评价。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⑴吴起县不同生态建设时期的土地利用结构相差较大。1985-1996年间,耕地、草地面积持续减小,这是由于人们大面积的毁林开荒和因过度消耗耕地肥力而带来的土地衰退。1996-2010年,林地成为了最主要的土地流入类型,耕地、草地和水域成为主要的土地流出类型,这和这一时期的“退耕还林(草)”政策密切相关。2010年之后,建筑用地面积有了明显增加,这和这一时期吴起县的能源开采业企业的快速发展不无相关。⑵生态建设时期内各类景观破碎度开始降低,蔓延度和连通度增加,县域内整体景观类型面积比例差别逐步缩小,景观格局趋向于优化合理。⑶耕地的大面积减少和林地面积的大幅度增加是引起吴起县景观格局改变的最主要的自然驱动力因素。第二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的快速增加和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快速增长,以及原油开采业的蓬勃发展也较大的影响了研究区域景观格局的演变,是本区域景观格局演变的主要社会驱动力因子。⑷吴起县社会经济演变过程是一个从第一产业为支柱产业向以第二产业为支柱产业,第三产业总体水平较低且发展缓慢的动态变化过程。⑸生态建设时期吴起县的人均生态足迹一直呈现显著增长的趋势,1999年后受到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影响,林地、草地生态效益慢慢凸显,人均生态承载力呈上升趋势,但研究区内整体依然处于生态赤字的不和谐、不可持续状态。在扣除了不可更新资源(能源)的生态足迹之后,吴起县整体的生态压力指数处于较安全级别,且在呈现出向更安全的方向发展的趋势。这一方面说明对生态环境的投入有了成效,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吴起县能源矿产业的快速发展使整个生态足迹系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⑹从整个研究的时间序列来看,吴起县的生态经济系统历经了一个由“失调”-“临界状态”-“基本协调”状态的动态转变过程。从整体来看,吴起县的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度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一方面其“基本协调”状态并不稳定,时有波动而退化到“临界状态”;另一方面,整体的生态经济耦合(协调)系统离最终的“协调”状态还有很大的距离,所以吴起县的生态经济耦合(协调)系统整体还面临比较大的压力,生态经济安全状况不容乐观。⑺退耕还林(草)政策,不但使得吴起县的林地面积有了大幅提升,而且林地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慢慢开始发挥作用,最终使得吴起县的生态承载力大幅上升;另一方面,能源开采业的突飞猛进,使得吴起县的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最终达到了生态经济耦合系统的良性状态,即实现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同步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