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歉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活动,和道谢、许诺、命令一样,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传统语言学,因为其重点在于语言本体的研究,而非言语的研究,所以对道歉的研究并不多。近几十年来,伴随着语用学的兴起,道歉言语行为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援引语用学的理论探讨道歉的性质和特点,虽然是对传统语言学研究的一种超越,但是,孤立地运用语用学理论进行分析往往只重准则的规约,不重效果的追求。事实上,任何一种言语行为都有深层的心理机制、广阔的社会背景,都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自然,在外化的形式和策略上,也体现出综合的特点。为了深入揭示言语行为道歉的特点和规律,本文在借鉴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语用学、修辞学的理论知识,对道歉的性质和生成机制、策略和方式以及制约因素等问题进行动态分析。 本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道歉的性质和生成机制”,重在探讨道歉这种言语行为的特点及其发生原理。道歉,和其他的言语行为一样,具有三种模式:叙事行为、施事行为、成事行为。在道歉活动中,通过具有道歉功能的语言形式,来达到致歉的目的,对听话人产生不同的效果和影响。从生成机制上来说,冒犯行为并不是道歉活动的必然原因,道歉是一种以自我批评、自我贬损的方式来维持他人和自我的心理平衡以及人际关系平衡的自我表现。 第二部分是“道歉的制约因素”,道歉活动在进行中,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既有较为稳定的因素,如性别因素、文化因素,又有具体的情境因素,如时间、地点、潜在受话人等,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诸多因素并非孤立的发生作用,而是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合力,共同制约着每一个具体的道歉活动。 第三部分“道歉的策略和方式”,主要分析道歉表达的不同形式。这一部分中,我们不仅分析具体的语言现象以及制约语言运用中的相关因素,而且还从动态的过程考察语言使用的规律和特点。在道歉活动中,为了达到道歉信息传递的最优化、实现最优化的表达效果,需要依据道歉的目的、环境、对象等因素制定、选择策略,然后物化为具体的语言形式进行表达,这些不同的语言形式体现出语音上的、词汇上的、语法上的、修辞上的特点。 本文试图通过多学科、多角度的透视,揭示道歉这种言语行为的特点,进而为其他言语行为的研究提供方法论上的借鉴,为言语行为的研究开拓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