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分析在我院治疗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患者临床资料,探讨未达到靶剂量时不同剂量沙库巴曲缬沙坦对心功能的影响,以及培哚普利与沙库巴曲缬沙坦对患者心衰治疗效果的差别,为临床制定用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随访了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治疗射血分数下降心力衰竭的患者中使用沙库巴曲缬沙坦的病例,收集上述患者服药后1年内服药剂量情况,并根据持续时间最长(至少大于6个月)的剂量进行分组,分析各组调整剂量所需时间、维持剂量持续时间,增加剂量困难的原因,不同剂量的沙库巴曲缬沙坦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心超及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的差别;搜集上述患者以及同期使用培哚普利治疗心衰的患者1年内门诊及住院资料,对比分析了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治疗心力衰竭药物况等)、住院率及再住院率、住院次数及住院天数的差别。结果共收集到沙库巴曲缬沙坦组62例,男45例,女17例,平均年龄67.42±12.64(28-88)岁;培哚普利组患者50例,男32例,女18例,平均年龄70.92±10.37(51-89)岁。其中培哚普利组患者剂量均为4毫克/次每天1次,沙库巴曲缬沙坦组患者维持剂量50毫克/次每天1次组(低剂量组)15例、50毫克/次每天2次组(中剂量组)31例、100毫克/次每天2次组(高剂量组)16例。沙库巴曲缬沙坦组各剂量组之间调整剂量时间及药物维持时间差异不大(P=0.89及0.42);不同维持剂量组之间增加剂量困难原因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沙库巴曲缬沙坦各剂量组患者服药前心功能指标(LVIDd,EF,6MWT距离)无明显差异(P分别=0.69、0.77及0.36);经治疗后沙库巴曲缬沙坦组患者总体心功能指标均得到改善(P分别=0.01、0.01及<0.01);各剂量组中,服药时间与心功能指标变化相关(P均<0.01),LVIDd的变化与维持剂量的变化无关(P=0.34),EF及6MWT距离随维持剂量的增加而改善(P=0.04及P<0.01)。沙库巴曲缬沙坦合计组、低剂量组的住院率与培哚普利组相比差别不大(46.8%vs 64.0%,P=0.07;80.0%vs 64.0%,P=0.25),中、高剂量组住院率更低(38.7%vs 64.0%,P=0.03;31.3%vs 64.0%,P=0.02);低剂量组住院率高于中、高剂量组(80.0%vs 38.7%,P=0.01;80.0%vs 31.3%,P=0.01),中剂量及高剂量组差别不大(38.7%vs 31.3%,P=0.64)。8周内再住院率方面,沙库巴曲缬沙坦合计组以及低、中、高剂量组与培哚普利组相比差异均不大(P分别=0.25、0.39、0.31及1.00),且沙库巴曲缬沙坦各维持剂量组之间8周内再住院率差异也不大(P分别=1.00、0.62及0.59)。出现心衰导致住院的患者中,培哚普利组与沙库巴曲缬沙坦合计组相比,年均住院次数差异不大(1.66±0.83次vs 1.48±0.63次,P=0.37),但沙库巴曲缬沙坦组总体的年均住院天数更低(14.66±7.48天vs 9.69±10.46天,P=0.04);沙库巴曲缬沙坦各维持剂量组之间住院天数及住院次数差异不大(P=0.80及0.21)。结论1.未达到靶剂量的沙库巴曲缬沙坦总体也能改善患者心功能;维持剂量越高,服药时间越长会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2.与培哚普利相比,未达到靶剂量的沙库巴曲缬沙坦总体也能降低心衰患者的住院率及住院天数,但对于再住院率及住院次数影响不大;沙库巴曲缬沙坦维持剂量越低,与培哚普利的疗效差别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