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信息网络数据传输性能优化研究

来源 :国防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cz1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卫星导航系统作为国家重要空间基础设施,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随着用户对导航和位置服务精度的更高需求,利用低轨卫星开展实时高精度导航增强已成为下一步发展趋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无论是在卫星导航系统的导航卫星网络,还是低轨卫星导航增强系统的低轨增强网络,保证导航信息的高效传输是实现其功能的前提条件。本文从我国卫星导航系统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需求出发,对导航信息网络数据传输性能优化进行研究,包括现行导航卫星系统的星间链路规划和路由算法优化研究,以及未来导航增强系统的星地链路规划和路由算法研究。其中导航卫星系统的导航卫星网络由中轨道卫星构成,星间链路基于相控阵天线的时分体制,通过不同时隙与不同卫星的链路切换完成星间测距和信息传输,数据传输方式与延迟容忍网络“存储-携带-转发”模式类似;导航增强系统的低轨增强网络由低轨卫星构成,星间链路保持持续连接,星间网络拓扑固定,但星地链路切换频繁。针对以上两种研究对象,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导航卫星网络星间链路规划算法导航卫星网络星间链路规划问题解决的是卫星在每个时隙与哪颗卫星建链的问题,是导航数据传输的基础。导航卫星网络星间链路同时具有测距和通信两方面作用,链路规划时需要同时考虑。本文分别利用二分图的最大匹配和一般图的最大匹配理论解决星间链路分配问题,尽可能减少了星地传输时延,保证了所有可见卫星间相互建链,提高了测距性能。通过两种方案的结合,同时兼顾了星间通信和星间测距两方面性能。此外,本文还从理论上探讨了可视矩阵拆分数量问题以及位置精度因子与星间链路数量的关系。(2)导航卫星网络路由算法导航卫星网络路由问题解决的问题是在链路规划确定的基础上,数据以何种路径传输可以尽快到达目的地。由于星间链路在每个时隙的通信时间较短,星间链路带宽有限,每次建链实际上可以传输的信息量较小,为此待传数据往往需要被划分为多个片段,逐个片段独立传输,在到达目的节点后再拼接起来。数据的多片段传输增大了数据在导航卫星网络中传输的复杂度。在此背景下,本文针对导航卫星网络两种典型应用场景,提出跳数受限的数据传输问题和多片段信息广播问题,通过构造规约证明了跳数受限的信息传输问题为NPC问题,并证明了两种特定条件下问题可以在多项式时间内判断是否有可行解。针对卫星节点在无信息支持、部分信息支持、完整信息支持下多片段数据广播问题,提出不同信息传输策略,并建立了多片段信息传输的理论模型来计算广播完成的时间,从理论上评估了不同信息支持下的多片段数据广播性能。仿真结果证明了本文的理论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3)低轨增强网络星地链路规划低轨卫星轨道高度较低,星地链路切换频繁,星地链路规划问题解决的就是地面站在天线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在何时与哪颗卫星建立链路的问题,是导航增强数据传输的基础。星地链路规划需要考虑的因素有以下三个:1)链路切换次数。链路切换会带来额外的系统开销,增大切换导致的失败率,在链路规划时应最大程度地减少星地链路切换次数。2)路由更新次数。星地链路的切换会引发拓扑变化,进而导致路由更新,带来一定的资源消耗,通过合理规划星地链路,可以减少路由更新次数。3)接入卫星构型。接入卫星分布的聚集程度直接影响星地间数据传输的拥塞程度。通过合理选取接入卫星,可以将流量最大化的分散在网络中的不同区域。本文系统地提出并分析了低轨增强网络星地链路规划问题,从链路切换次数、路由更新次数和接入卫星构型三个方面提出最优链路规划方案,并从理论上证明了方案的最优性。其中对于最少链路切换次数策略,本文通过最长接入时间和基于网络图构建求最小费用最大流两种思路,都证明了其最优性,最终通过仿真结果进一步得到了验证。(4)低轨增强网络路由算法低轨增强网络数据传输路由问题解决的是数据传输的路径问题。低轨增强网络为了实现其导航增强的功能,星地间需要实时进行大数据量的数据交换,所有数据都需经过接入卫星,不可避免地带来数据在接入卫星各条星间链路上的大量聚集。星间链路和星地链路带宽有限,数据的大量聚集很容易造成拥塞甚至丢包。因此低轨增强网络数据传输路由问题需要考虑网络的流量均衡以最大化网络的吞吐量。本文系统地提出并描述了低轨增强网络的数据传输问题,建立了线性规划模型,进而得到最优解模型。利用加权二分图的最大匹配原理提出了一种基于节点分配和拓扑控制的路由算法,保证了数据在网络中的流量均衡,最大程度的提高了网络的吞吐量,其性能接近于线性规划模型给出的最优解性能,但计算复杂度远远低于后者。
其他文献
无人机系统是未来战争中进行信息对抗、信息窃取、实施火力打击的重要手段,其中惯性导航系统(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IN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的组合导航系统应用使得无人机具备了精确导航、制导与控制的能力。但是作为无人机必备导航部件之一的卫星导航系统却极易受到来自敌对力量的恶意干扰,很多国家将
现代战争中,无源定位技术是获取电子情报、掌握战场电磁态势的重要手段之一。传统两步定位法先估计定位参数,例如到达角、到达时差和到达频差等,再利用这些定位参数估计辐射源位置。相对于两步定位法,直接定位法(Direct Position Determination,DPD)不估计定位参数,实现了从原始采样信号到辐射源位置的一步估计,具有可对同时同频信号进行定位、无需参数关联、低信噪比下定位精度高等优势。
物理层安全是在无线通信信道中实现收发双方所传递数据达到信息论意义上安全的一个新颖而又极具吸引力的研究方向。与传统经典加密方式相比,物理层安全可以根据无线信道自身的固有特性而不是依赖于通信更高层的安全方案,达到扰乱窃听者接收质量的目的,从而确保通信安全。无线通信中利用多天线和多载波所提供的空域、时域和频域自由度,可以在提高通信信道性能的同时,削弱窃听信道性能。因此,本文主要讨论基于多天线和多载波的物
空间目标威胁评估、空间碎片碰撞预警、近地空间探测等多方面的应用都要求对空间目标进行精细化测量。雷达能够全天时、全天候获取空间目标的丰富信息,是空间目标监视和识别最为有效的技术途径之一。增大雷达发射和接收信号的带宽,结合适当的逆合成孔径雷达(Inverse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SAR)成像技术,即可提升ISAR图像的分辨率。宽带雷达数字接收机能够对中频信号甚至射频信号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型无线通信设备呈现爆发式增长,用户对通信质量和服务体验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为同时支持更多用户并实现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通信业务对带宽和频谱占用的需求越来越高,由此造成频谱资源匮乏的问题日益严重。认知无线电采用动态频谱接入技术,能够通过时域、空域和频域的多维复用极大地提升频谱利用率,从根本上解决频谱资源的稀缺与不足。为增强系统的鲁棒性与灵活性,认知无线网络一般采用分布式架构,
随着单部雷达愈发突出的性能瓶颈及应对未来新型威胁时的困境,雷达探测体制正在从当前的单一雷达探测转向分布的多雷达协同探测。与单基地雷达相比,分布的多雷达可从空间、频率和极化等多个维度收集目标散射信息,理论上具备扩展雷达系统功能和性能的潜力。然而,多雷达协同的方式以及雷达自身参数的选择直接影响协同的性能。这就有必要针对变化的探测场景,对协同中的雷达进行自适应地调度,即实现智能化协同。实现智能化的可行思
非合作目标无源探测技术研究一直是雷达目标探测领域中一个颇受关注的课题。近些年来,在越来越重视复杂电磁环境和有效实施武器系统隐蔽攻防的趋势下,利用外辐射源工作的非合作目标无源探测系统具有造价低廉、隐蔽探测、抗电磁干扰以及反隐身等优点,在学术界和工业界引起了广泛的研究热潮。相对于传统调频广播、电视、导航卫星等外辐射源,以雷达为外辐射源具有更远的探测距离、更高的分辨率等特点,而以捷变频相控阵雷达为外辐射
自适应波束形成技术作为阵列信号处理领域中的关键研究方向,因其高效的抑制干扰信号能力与对期望信号低损失接收的处理优势而广泛应用于军事国防和民生发展等领域。阵列天线基于此技术,通过调整各个阵元的权值系数,使其合成方向图波束的主瓣自适应对准特定角度来向的期望信号同时在干扰方向上形成零陷,实现阵列天线优良的输出信干噪比性能。理想条件下,自适应波束形成技术的空域滤波性能良好,然而在实际工程应用中,无可避免地
多通道雷达即具有多个时域或空域通道的雷达系统,其主要任务之一是从杂波、噪声甚至干扰背景中检测出目标信号。自适应检测是针对多通道雷达检测任务所使用的检测方法。与传统分步检测方法相比,自适应检测是可以同时实现杂波抑制、相参积累和恒虚警检测过程一体化的检测技术,检测器结构简单,检测性能更佳。自适应检测技术可应用众多于军事和民用领域,包括对陆海空目标的监视和预警,武器的引导、打击,交通监管、气象预测和海面
随着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定位、导航与授时应用的发展,用户对观测精度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应用需要更高精度的测量要求,甚至达到厘米、毫米量级。在城市、高山、丛林和海面等环境中,卫星导航接收机会受到多路径信号的影响。本文以卫星导航高精度应用为研究背景,对导航接收机中的采样误差和多径误差进行了建模和分析,取得了以下创新性成果:(1)针对数字码相位鉴别器分辨率不足的问题,本文对分辨率误差建模和抑制技术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