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行动的形成机制分析——基于对K县退休干部集体讨薪事件的研究

来源 :河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hao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利益结构也随之调整,经常有利益受损的集团或群体为了维护和谋求自己的利益而采取集体行动。当下,中国社会发生的集体行动日趋频繁,但本土化的集体行动理论却远远未能跟上其发展,因此笔者希望通过对发生在K县的退休干部集体上访讨要拖欠工资事件的研究对既往集体行动形成机制相关理论进行检验、修正与发展,推进对中国集体行动的理论研究。 本研究主要采用实地研究的方式,利用参与式观察与非结构访谈的方法,对发生在K县的退休干部集体上访事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集体成员的相对剥夺感是集体行动的原动力机制,随后经过共同意识的建构、领导者的产生、行动形式的选择以及集体行动的资源动员等阶段最终达成了集体行动的实施。其中共同意识的建构是集体行动能够达成的基础,它提供了集体成员参与集体行动的可能性;领导者的产生是关键,领导者的产生标志着集体行动正式进入实施阶段:行动形式的选择会影响集体目标共意性的高低,进而影响行动的有效性,同时也直接关系到集体目的的能否达成;最后集体行动的资源动员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直接影响到集体行动的成败。 通过对集体行动形成过程的分析发现无论是领导者的产生过程还是在积极分子对非积极分子所使用的动员技术都可以清楚地看到集体的成员在进行选择时所进行的成本——收益计算,这表明成员参与行动大体上是一个理性选择的结果。
其他文献
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进行,社区在我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随之也出现了大量关于社区建设的研究,然而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社区的外部方面,而很少涉及社区的主体——居民,尤其是居民的意
本文以法律社会学知识为研究对象,以知识社会学为分析方法,以范式为基本框架,阐释改革开放后中国法律社会学知识的变迁及其在变迁过程中知识陈述所表达的社会意涵。 法律社会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速度的提高,人口老龄化逐渐加深以及人口流动性增强,使得农村空巢家庭的数量呈现出逐年上涨的趋势,农村空巢家庭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养老问题依旧是
当前关于组织整合的众多研究中,其着眼点大多是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统筹组织人、财、物的配置,以实现组织资源的产出最大化。由泰费尔开创的社会认同理论产生于对群体间
当前,资金短缺是阻碍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民间自由借贷作为一种正规金融之外的资金融通方式,以其简单、灵活、有效的特点成为当前很多农村居民
“二战”以后,整个世界市场逐步由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社会组织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其显著的特征是组织竞争已经由局部的产品竞争、质量竞争、技术竞争上升到整体的体现组织
本文运用典型研究(以长沙市为例)方法,通过对长沙市的“新型态农民工”(这一概念提法有待商榷,但研究对象确实存在)群体的问卷调查并结合访谈法,共调查了300个样本,得到了翔实的
种子管理档案是在种子行政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方案材料、文字、图像、数据、照片、录音等,分为种子市场管理、种子质量管理及品种管理等档案资料。种子行政
“用变化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贯穿于整个大学物理教学中,本文仅就几个具体事例,谈如何在教学中体现这一方法.
国家规定,行政执法机关在依法查处违法行为过程中,发现违法事实涉及的金额、违法事实的情节、违法事实造成的后果涉嫌构成犯罪的,必须向公安机关移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