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临床跟师学习,收集徐力教授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的医案,应用数据挖掘方法,整理和总结其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经验与用药规律;对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核心方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其作用机制,通过以上研究为中医药诊治甲状腺乳头状癌提供了新策略。方法:(1)收集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徐力教授门诊诊治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患者的病案资料,筛选出69例患者209诊次的医案,构建徐力教授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医案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医案中的四诊信息和方药进行数据挖掘,对挖掘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徐力教授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经验、用药规律和核心处方。(2)通过数据挖掘最终得到徐力教授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核心方,对此核心方进行网络药理学研究。通过TCMSP等数据库筛选预测核心方中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在GeneCards数据库中对疾病靶点进行筛选;利用Cytoscape3.7.2软件,对核心方有效成分-靶点-疾病网络进行可视化分析;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核心方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蛋白互作网络图(PPI),经参数分析找出核心靶点;最后对药物与疾病的交集靶点进行生物通路及富集分析。结果:(1)从此次数据挖掘的频数分析来看:本次研究中共有69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女性患者56例(占81.16%),男性患者13例(占18.84%),女性患者人数明显多于男性患者;从发病年龄来看,年龄频数最集中的是50~59岁患者(占30.62%),其次是30~39岁(占25.84%)和40~49岁(占25.84%)。临床症状和体征频次排名前五的依次为:乏力(78次,37.32%),口干(67次,32.06%),寐差(36次,17.22%),甲状腺结节(24次,11.48%),大便稀溏(20次,9.57%);舌质频次前三的为质红(142次,占67.94%),质淡红(45次,21.53%)和质紫(10次,4.78%);舌苔排名前三依次为少苔(98次,46.89%),苔薄白(65次,31.1%),苔白腻(21次,10.05%)。处方中药物出现频数大于38的有30味,排名前5的药物依次是白花蛇舌草(86.6%)、石见穿(129次,61.72%)、玄参(128 次,61.24%)、浙贝母(126 次,60.29%)、猫爪草(124 次,59.33%)。药物四气排名依次是寒性药(1212次,32.77%)、平性药(1053次,28.47%)、温性药(1051次,28.41%)、凉性药(376 次;10.16%)、热性药(7次,0.19%);五味排名依次是甘味(2290 次,35.09%)、苦味(2103 次,32.22%)、辛味(1014 次,15.54%)、涩味(352 次,5.39%)、淡味(269 次,4.12%)、咸味(265 次,4.06%)、酸味(233 次,35.7%)。药物归经排名前三依次是肝经(1838次,20.24%)、肺经(1567次,17.26%;)、脾经(1458次,16.06%)。由内关联规则分析可知:当支持度=0.35,置信度=0.80为基准时,药物内关联规则共有52个项集,最常使用的药对组合是石见穿+白花蛇舌草,石见穿+猫爪草,玄参+白花蛇舌草,玄参+浙贝母,浙贝母+玄参;从症状和体征内关联规则分析可知口干、乏力常常与多种症状体征同时出现,当支持度>0.3500时,组合症状依次为乏力→口干,乏力→寐差,乏力→气短,当置信度>0.3500时,组合症状依次为口干→乏力,乏力→口干,寐差→乏力,寐差→口干。由K-均值聚类分析可得常用药组为1)白花蛇舌草、石见穿、玄参、浙贝母、猫爪草、茯苓、白术、石上柏、猪苓、王不留行、煅龙骨、煅牡蛎、肿节风;2)黄芪、茯苓、白术、薏苡仁、当归、女贞子、白芍、甘草、莪术、天冬、五味子;3)白花蛇舌草、黄芪、茯苓、白术、薏苡仁、太子参、三七、当归、猪苓、白芍、仙鹤草、芡实、山药。(2)通过筛选共收集到核心方(白花蛇舌草、猫爪草、石见穿、石上柏、浙贝母、莪术)有36个有效化合物和132个相关靶点;甲状腺乳头状癌疾病靶点950个;药物成分和疾病的共有靶点57个;最终得到关键核心靶点为TP53、VEGFA、MAPK1、JUN、IL6、EGFR等;GO生物过程有77条富集条目,KEGG富集分析得到137条通路。结论:(1)通过研究发现,甲状腺癌的病因复杂,甲状腺癌发病与肝失疏泄有关,病位在肝、脾、肾三脏,当“气”、“痰”、“瘀”、“毒”等外邪侵犯人体,再加上先天禀赋等原因,气血痰瘀积滞于颈前,日久坚硬如石,发为此病。徐力教授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核心方为白花蛇舌草、猫爪草、石见穿、石上柏、浙贝母、莪术,全方兼具清热解毒、化痰散结与活血化瘀等三方面功效。(2)核心方中主要化合物有抗肿瘤、抗炎、免疫调节等功能,并能调控甲状腺乳头状癌多个靶点,通过参与核受体的活动、转录因子活性、DNA结合转录激活因子活性、磷酸酶结合等方面来发挥作用的,可能涉及到PI3K/Akt、IL-17和TNF等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