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衔接是语篇性的七个标准之一,主要由衔接手段实现。衔接对语篇的生成和理解具有重要影响,因而在语篇翻译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称照应属于衔接手段-照应的一种,是叙述语篇中常用的衔接手段,主要由人称代词实现。韩礼德和哈桑认为,人称照应系统中只有第三人称代词具有内在的衔接功能。人称照应通过代词复指上下文中的名词,从而代词与上下文中的名词建立起语义联系,形成衔接链,从而形成上下文的连贯,使语篇成为前后衔接的整体。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能忽视人称照应的重要性。
国内对人称照应的翻译研究采用的是举例对比分析法,选取的语料多是选摘某些文学作品片段,所得人称照应的汉译转换策略多是从语言本身的差异对比角度宏观上得出,鲜有对比不同译者对同一人称照应手段不同的翻译处理方法以及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之处的解释性研究。
本研究以韩礼德和哈桑的人称照应理论为基础,选取小说爱玛及其两个汉译本为语料,将第三人称代词分为指代有生命和无生命的,分别统计了原著及其刘重德译本(1993)和张经浩译本(1998)前五章的第三人称照应的使用情况。根据统计数据和具体译例发现两译者在翻译第三人称照应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存在异同。两译者翻译第三人称照应时共使用了四种翻译策略,而在这四种翻译策略中,两译者又有其各自所偏好的策略。
就两译者各自所偏好的策略来说,当第三人称代词指代有生命时,刘译本喜欢保留原文的人称代词,而张译本则倾向采用省略原文代词或将其转换成名词和其他表达方式;当第三人称代词指代非生命时,刘译本喜欢转换的翻译策略,将原文代词转换成译文中的指示照应,比如说“这”,而张译本则仍倾向于采用省略这一翻译策略。
两译者所采取的相同翻译策略为:保留,省略,转换和增译。具体来说,当第三人称代词指代有生命时,两译者都采用保留的翻译策略。当第三人称代词充当修饰语或指代非生命时,两译者一般采用省略策略;另外,当一个项目充当话题时,用于指代该项目的第三人称代词在其后的多个小句中也会省略,因为零照应是汉语作为主题性语言的常规。转换翻译策略指的是将用于照应的第三人称代词转换成词汇衔接(名词),或者译成其他表达形式,这些表达形式包括汉语中的指示照应,如“这”和“那”或指示照应加名词的形式,如“这件事”;转换策略适用于所有第三人称代词,与指称对象是否有生命无关;但转换成其他表达形式更适用于第三人称代词指代非生命时。尽管本研究所统计的数据结果末显示增译的现象,但是两译者在翻译第三人称照应时确实采用了增译策略。当原文中的长句转换成汉语的短句时,译者为了保证译文的照应链的衔接,会在译文中增加人称代词。
最后,论文从语言本身和译者所倾向的翻译原则角度解释了两译者在翻译第三人称照应时所采取的策略异同的原因。从语言角度来看,英汉语都讲求言简意赅,倾向用人称代词指代上下文中出现的名词,所以两译者都采取了保留原文人称代词的翻译策略和转换成名词来保证照应关系的清晰;英汉语在第三人称照应使用上存在差异,两译文中都采取了省略原文代词或转换成其他的表达方式;由于英语是主语型语言,汉语是主题性语言,当一项目充当主题时,用于指代该项目的人称代词汉译时会倾向于省略;英语偏形合汉语偏意合,从英语这样偏“形合”的语言翻译到汉语这样重“意合”的语言中时,译者为了保证译文的照应链的衔接,会采取省译或增译的翻译策略。从译者所倾向的翻译原则角度来看,刘译本喜欢保留原文代词是因为刘重德注重对原文的忠实和保留原文的句子结构,翻译时采取了直译的翻译方法;张译本倾向采用省略和转换的翻译策略是因为译者强调翻译的艺术性和创造性,翻译时采取了意译的翻译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