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因功能性鼻内镜手术(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FESS)和(或)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失败而行修正性鼻功能重建手术的原因与临床疗效。 方法:对我院2013年1月至2017年6月因FESS和(或)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疗效不佳而行修正性鼻功能重建手术的4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利用鼻内镜、鼻窦CT检查对患者的异常鼻结构进行评估。异常鼻结构包括额隐窝区气房残留、上颌窦口开放不全、上颌窦自然口未开放、不完全前筛和(或)后筛切除、蝶窦口未开放、中鼻甲畸形残留、中鼻甲外移、钩突残留、鼻中隔偏曲尤其鼻中隔前端脱位未矫正、歪鼻未矫正、鼻小柱畸形和鼻小叶畸形未矫正。采用症状视觉模拟量表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主观症状;采用鼻内镜量化评估法(Lund-Kennedy评分法、L-K评分法)、鼻窦CT量化评估(Lund-Mackay评分法、L-M评分法)评估患者客观检查的特点。结合以上三种方法对行修正性鼻功能重建手术患者进行术前病情评定。采用鼻功能重建的理念进行手术,术中同期处理所有异常鼻结构。术后随访6个月及以上,术后病情评估采用Lund-Kennedy评分法、VAS评分法,并对手术前后的Lund-Kennedy评分法进行比较,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病情改善情况。将行修正性鼻功能重建手术后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三种:病情完全控制、病情部分控制和病情未控制。将病情完全控制和病情部分控制记录为有效,病情未控制记录为无效。 结果:1.从40例FESS和(或)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失败的患者发现的异常鼻结构如下:①异常鼻窦结构:额隐窝区气房残留38例(95%),上颌窦窦口开放不全35例(87.5%),不完全前筛切除34例(85%),其中筛泡未开放15例(37.5%)、筛顶未暴露19例(47.5%),不完全后筛窦切除31例(77.5%),蝶窦口未开放26例(65%),上颌窦自然口未开放2例(5%);②异常鼻腔结构:钩突残留34例(85%),中鼻甲畸形残留28例(70%),鼻中隔偏曲残留36例(90%),其中鼻中隔软骨偏曲残留20例(50%),筛骨垂直板偏曲残留18例(45%)、犁骨偏曲残留14例(35%)、腭骨鼻棘偏曲残留10例(25%),中鼻甲外移6例(15%),鼻中隔前端脱位残留3例(7.5%);③异常外鼻结构:歪鼻残留4例(10%),鼻小叶畸形2例(5%),鼻小柱畸形2例(5%)。 2.术前一周40例患者的Lund-Mackay评分总分均大于1。 3.修正性鼻功能重建手术前后VAS评分:术前一周VAS评分如下:鼻塞(6.31±2.61)、脓涕(4.31±3.26)、头痛(3.53±3.36)、嗅觉下降(3.92±3.73)、精力下降(2.87±2.68)、VAS总均分(4.19±2.25)。术后6个月及以上的VAS评分如下:鼻塞(0.03±0.16)、脓涕(0.00±0.00)、头痛(0.00±0.00)、嗅觉减退(0.58±1.44)、精力下降(0.00±0.00)、VAS总均分(0.12±0.30)。术后较术前在鼻塞、脓涕、头痛、嗅觉下降、精力下降的VAS评分均降低,术后较术前的VAS总均分也降低,修正性鼻功能重建手术前后VA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修正性鼻功能重建手术前后Lund-Kennedy评分:术后Lund-Kennedy评分(0.23±0.83)均较术前(7.40±5.00)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5.术后随访6个月及以上,病情完全控制39例(97.5%),病情部分控制1例(2.5%),病情未控制0例,总有效率100%。 结论:1.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包括:额隐窝区气房残留、上颌窦窦口开放不全、不完全前筛和(或)后筛切除、蝶窦口未开放、钩突残留、中鼻甲畸形残留、上颌窦自然口未开放和中鼻甲外移。 2.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包括:筛骨垂直板未处理好、腭骨鼻棘未处理、犁骨偏曲未处理、鼻中隔软骨偏曲未矫正、鼻中隔前端脱位未处理。 3.FESS基本技术训练不足是额隐窝区气房残留以及各窦口开放后再狭窄的主要原因之一。 4.利用鼻功能重建的理念将鼻中隔重建手术、歪鼻矫正手术、鼻小柱畸形和鼻小叶畸形矫正手术与鼻腔、鼻窦病变同期处理,均可获较满意的鼻腔鼻窦通气和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