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沫若自传》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长篇自传,集自传、回忆录、游记、日记各种体裁于一身,具有较高的价值和意义;在自传中,作者塑造了一个现代自我的主体形象,其自传文学的叙事也成为中国自传文学叙事的典范。本文以《沫若自传》为研究对象,通过四大部分来对郭沫若自传作多层次的观照,同时推动对郭沫若的深入研究: 第一部分:从研究与创作两方面对郭沫若自传进行整体观照。郭沫若自传写作主要集中在20年代末到40年代末前后近20年的时间里,而对其自传的研究基本上与创作同步。在近80余年历史里,对该领域的研究逐步细化,研究空间不断拓展。此外,笔者通过郭沫若自传创作历程探究其写作自传的缘由:首先,集团利益驱使,回应鲁迅对创造社及同人的批评,这是直接原因;其次,为生活所迫,获取稿费;再次,名人效应,众人瞩目;最后,对其革命身份的自我求证,这也是对诗歌中主体形象塑造的延续。 第二部分:现代主体“我”的形象塑造。自传中主体的言说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我”是作者对客观主体的一个主观表征。围绕着对自我形象的建构,竭力塑造一个理想中的“我”。“叛逆者”是作者对自我身份的认同,这是一个敢于挑战权威,勇于争取自己权力的主人公形象。同时,这也是一个发展中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对与之相关的人事描写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情感和个人价值取向。 第三部分:大我与小我的密切结合。《沫若自传》中既有生活化的私人叙事,也有宏大的历史叙事,“这样的社会生出了这样一个人”,或者“这样的人生在这样的时代”;对应于这两种叙事,《沫若自传》中既塑造了个性化的个体形象,也有自觉维护的集体形象。 第四部分:郭沫若自传的叙事技巧。自传的核心是真实,但是另一方面作者也会借助于一些叙事技巧来打造理想自我形象。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用现在之“我”观过去之“我”,自省意识贯穿于自传始终,展示了传主内心的起伏变革。自传以记述作者生平事迹为主,但是并不是事无巨细,作者通过叙事文本的时间速度来操作聚焦方向,体现蕴涵于其中的文化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