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鹮(Nipponia nippon)是中国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被IUCN红色名录列为濒危物种。历史上,朱鹮曾经广泛分布在东北亚的俄罗斯、中国、朝鲜半岛以及日本等地区。然而,由于人类过度捕猎、环境污染以及栖息地减少等原因,20世纪80年代朱鹮相继在俄罗斯、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地灭绝。至1981年,全世界仅余7只野生朱鹮残存于中国陕西省洋县。近40年来,我国针对朱鹮的保护工作使得朱鹮种群的数量得到了快速增长,现已超过3000只,并陆续在陕西、河南、浙江等历史分布区实现了野外放飞及野外种群重建。然而,作为历史分布区重引入工程的种源提供基地,朱鹮人工种群的繁殖工作仍然存在着受精率低、死亡率高、畸形率高和放飞存活率低等一系列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本文以浙江省德清县下渚湖湿地的朱鹮为对象,在观察研究繁殖行为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研究自主选择配偶个体的1)羽色与MHC多态性之间的相关性、2)形态特征与MHC多态性之间的相关性、以及3)子代遗传品质与双亲配偶选择的作用效率等,揭示了朱鹮的配偶选择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自由择偶的朱鹮中,两性均存在基于MHC的配偶选择倾向,但雌性与雄性的MHC偏好不同。雌性朱鹮偏爱MHC杂合型的雄性(单位点、单倍型和多位点杂合度的联合概率Pc均小于0.05),而雄性则偏爱不含Ⅱ类MHC等位基因DAB*d(χ82=26.99,Pc<0.01)或HT03单倍型(χ82=18.74,Pc<0.05)的雌性。(2)MHC杂合雄性的婚羽总亮度和紫外区亮度更低(P<0.01),雄性MHC多位点杂合度与其婚羽总亮度(r=-0.55,P<0.01)和紫外亮度(r=-0.69,P<0.01)间也显示出负相关关系。中介效应分析显示,雌性朱鹮能够通过婚羽亮度看出雄性MHC杂合度高的“好基因”,从而据此达到选择MHC杂合雄性作为配偶的目的(95%置信区间均不包含0)。在雌性中,虽然不含DAB*d的雌性的婚羽总亮度和紫外亮度略大于含有这一等位基因的雌性,但两组雌性间差异远未达到显著水平(P值均大于0.1)。(3)MHC单位点或单倍型杂合雄性的喙长、跗趾长和体重均略大于纯合雄性,但二者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P值均大于0.1),雄性MHC多位点杂合度与体型(r=0.15,P=0.24)和体重(r=0.18,P=0.17)之间也并未显示出相关性。在雌性中,不含DAB*d的雌性,其喙长、跗趾长和体重均显著大于含有DAB*d的雌性(喙长和跗趾长的P值小于0.05,体重的P值小于0.01)。中介效应分析发现,雄性朱鹮能够通过体重看出雌性“好基因”,从而选择不含DAB*d的雌性作为配偶的(95%置信区间不包含0)。(4)分析繁殖结果与父母MHC型之间的关系,发现父亲MHC杂合度高可以显著提高受精卵数目(Waldχ2:5.89-9.99,P值均小于0.05),而母亲MHC含有DAB*d则会显著降低配偶对的平均卵初重(Waldχ2:10.12-10.39,所有P值均小于0.01)。父亲MHC杂合度高(Waldχ2:7.35-12.05,P值均小于0.01)和母亲不含DAB*d(Waldχ2:3.39-3.98)均能够提高配偶对最终出飞的子代数目。(5)卡方检验表明,基于MHC的配偶选择偏好可以有效地提高子代活率。父母均为受异性欢迎MHC基因型时,子代成活率可以达到78%,高于其它类型配偶对,显著高于父母均为不受异性欢迎MHC基因型的配偶对(20%-38%,P值均小于0.05)。(6)比较不同配对方式朱鹮的繁殖情况,发现人工配对朱鹮的平均受精卵数(1.58±0.70)、平均出飞子代数(0.65±0.63)以及子代出飞率(41.1%)均显著小于野化训练朱鹮的平均受精卵数(2.04±0.75)、平均出飞子代数(1.38±0.58)以及子代出飞率(67.3%)和野外朱鹮的平均受精卵数(2.12±0.99)、平均出飞子代数(1.44±1.00)以及子代出飞率(68.1%),而野化训练朱鹮和野外朱鹮之间则没有显著差异(P值均大于0.1)。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相关部门制定朱鹮人工种群和野生种群精细的遗传管理计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