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世英的学术思想受“文革”影响而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主要致力于西方哲学史,尤其是黑格尔哲学的研究。第二个阶段是80年代中后期以来由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哲学转向西方现当代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侧重于探讨古今中西哲学的发展轨迹以及中西哲学的结合问题。张世英作为中国当代少有的能够称得上哲学家的学者之一,在融合中国古代哲学与西方现当代哲学的基础上,积极为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寻找新方向。由此形成了张世英颇具现代意识的新哲学思想,促使其由一个哲学史家向哲学家的身份转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进入澄明之境-哲学的新方向》、《哲学导论》、《新哲学讲演录》、《美在自由-中欧美学思想比较研究》、《万有相通-哲学与人生的追寻》等著作代表了张世英的新哲学与美学的主要学术成果。张世英曾作为中国美学和北京大学的代表在2010年北京大学代表中国首次举办的第十八届世界美学大会开幕式后做首席演讲,同时他还是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美学研究中心的学术委员会主任,由此可见其在美学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张世英新哲学思想的独特性与深刻性已经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但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囿于其哲学思想方面,相比之下其美学思想在学界则被大多数研究者所忽视。事实上在张世英的哲学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因素,其美学思想散见于其多篇学术文著中,在《哲学导论》一书中设专篇-审美观,后来则将其美学思想集合成书:《美在自由-中欧美学思想比较研究》。本文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起点,专题研究张世英美学思想,以弥补当前学界对张世英美学思想研究之不足,在研究方法上遵循马克思主义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研究方法,将张世英的美学思想置于当下时代的大背景中进行考量,从中凸显其美学思想的价值及其学术建树。笔者认为张世英美学思想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在学术上为中国美学向何处去等问题提供了重要启示,其坚守民族性又贯通古今、融汇中西的学术思维路向为中国当代美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致思方向。根据张世英美学思想的内在逻辑本文主要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考察张世英美学思想产生的背景,从思想来源及哲学基础等两个方面展开。张世英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其成长的时代背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个人兴趣是息息相关的。他深受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尤其是黑格尔哲学,又精通中国古代哲学与西方现当代哲学,具有十分广阔的学术视野。第二部分,梳理张世英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张世英美学的核心是“美在境界”,认为哲学是提升人境界之学,美学应升华境界之美,其万物一体的哲学与美学是相通的。本章主要从美学方法论、美学元理论、西方美学史论与中国美学史论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张世英受黑格尔的辩证法及现象学方法的影响,融汇中西、贯通古今,形成了其思诗结合又切合现实的美学思想,一些独到的美学元理论阐发,包括审美意识、审美想象、审美语言、审美价值、审美境界,另外还有立足于其哲学基础的独特中西美学史论的阐述等,体现了张世英美学思想内容的丰富与深刻性。第三部分,对张世英的美学思想进行总体评价,在分析了张世英美学思想的来源和内容后,力求全面展现张世英美学思想的特色:理论超越性、现实切合性和中西比较性。探究张世英美学思想的价值,张世英的美学思想在融合中西古今的基础上有着独特的现代意识,主要是在美学方法论、美学理论及美学现实意义等方面给人以重要启示,其不足在于忽略个人实际审美活动,论证细节的阐述较少以及部分美学观点之间尚有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