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桂林漓江山水的自然风貌非常丰富多彩,其形态奇异,意趣深远。它作为清新、秀美山水的典型代表,为中国山水画的写生与创作提供了极其丰富的鲜活素材。近现代,许多的中国山水画名家都在桂林这片土地上留下了精彩的中国山水画作品,并且留下了无数瑰宝,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与创新产生了积极影响。本文以漓江为写生题材,研究传统型画家黄宾虹在其已经形成的艺术风格之上表现漓江的写生作品,与中西融合型画家李可染的漓江写生经历对他艺术风格最终演化形成所产生的关键作用,进而分析他们在以漓江为写生题材的写生作品中运用的各自的写生方法以及两种不同艺术表现风格的精神内涵。黄宾虹与李可染两位大师都曾流连于桂林的山水间,创作出很多具有以漓江山水为主题的地域特色鲜明的中国山水画作品,如黄宾虹的《八桂豪游图》、《叠彩山东望》和《訾洲烟雨》等,李可染的《漓江胜境图》、《桂林风景月牙山》和《阳朔》等。黄宾虹的艺术生涯始终谨守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他以“浑厚华滋”的艺术理念为美学要旨,深深的影响了后世中国山水画的发展。黄宾虹两次到桂林写生,前后画旅二十余天,诗作与画作多达百余幅,他曾以能“遍写桂林山水”为生平得意,漓江的浑然气象在他心中消化成气韵,随之在宣纸上挥洒成千山万水。李可染精读“传统”和“生活”两本书,他主张笔墨当随时代,提倡“师造化”的艺术理念。李可染也曾多次到到达桂林写生,他发扬老师黄宾虹善用的积墨法,将中国传统的“积墨法”与西画中的造型方法相结合,为漓江山水谱写出光与墨互相交融的意境。论文第一章主要论述了漓江成为中国山水画写生题材的原因,首先,阐述了对中国山水画写生概念的解读。中国山水画写生的概念与西方不同,它不是以形象逼真的像为主要追求目标,而是追求似与不似之间的神似,达到画面的意境之美。阐述漓江流域自然形态的审美特征。漓江作为桂林山水的代表性流域,它无山不近水,无水不映山,唐代韩愈有佳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将漓江秀美的姿态和意趣的幽深抒发得淋漓尽致。论述了漓江流域历史人文构成的审美内涵。桂林政治经济与历史人文发展的各个时期中,漓江山水是构成桂林文化的最重要的元素。漓江山水始终与桂林文化的发展相存相生。论文第二章主要论述以黄宾虹为代表的传统型画家和以李可染为代表的中西融合型画家的漓江不同写生方法与运用。黄宾虹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下,以中国画传统技法为绘画基础,从传统中国画入手,笔下的桂林山水注重笔墨技法,具有意象性的绘画风格。中西融合型画家李可染借鉴了西方的观察方式,保留了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和形式语言,把中国画传统技法同西方绘画技法相结合,并以山水写生作为山水画的创作基点,开始注重色彩和光影的表现,其作品中往往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个人风格,并且作品呈现出中西融合的绘画风格。漓江写生经历对黄宾虹和李可染的艺术实践探索与积累产生了一定影响和思考,分析两位在漓江进行写生的时候所运用的不同观察方法与表现方法以及对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影响。最后概述了黄宾虹、李可染旅桂写生的丰富性和发展了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技法和表现形式等等。他们促进了以漓江为中国山水画题材的写生和创作,也为广西美术事业及中国的美术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论文第三章论述了黄宾虹与李可染的写生方法对笔者的启示。首先,概述传统与现代融合的两种不同写生方法的认识。其次,论述了传统与现代融合的两种不同写生方法在我作品中的运用。黄宾虹和李可染的不同写生方法在我写生时产生的影响和启示,进而对我创作上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