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急性心肌梗死,尤其是大面积透壁性心肌梗死可以引起包括梗死区和非梗死区在内的心室结构发生复杂变化,即心室重构,进而导致心力衰竭,全面地影响心室的功能及生存预后。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治疗理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短期的、血流动力学和药理学措施变为长期的、修复性的策略--拮抗神经内分泌以逆转心室重构。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激活是促进心室重构的重要因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过度激活对心室重构的影响已成为共识。做为RAAS的重要组成部分,醛固酮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心脏中的醛固酮可以由血液循环而来,也可以心肌局部生成。醛固酮与心脏局部的醛固酮受体结合,诱发心血管损害,促使胶原沉积、心肌细胞凋亡、心室重构以及内皮功能障碍,并且引起心血管病患者死亡率的增加。醛固酮在心力衰竭过程中的病理生理作用以及醛固酮逃逸现象确定了心力衰竭现代治疗方案中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不可替代的地位。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对心室重构的影响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应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可以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血清III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水平和血浆透明质酸含量,抑制心肌梗死后增强的脑钠肽、心房利钠肽以及前胶原蛋白水解酶C-1表达,减少心肌细胞凋亡,抑制心肌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抑制心室重构。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随机对照研究(RALES)阐明了长期口服小剂量螺内酯可以使严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下降30%;RALES试验的一个亚组分析显示螺内酯可以抑制心肌纤维化从而改善左心室功能。但是螺内酯的雌激素样副作用限制了其应用。新一代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依普利酮对醛固酮受体的选择性大大高于螺内酯,其激素样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依普利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疗效和生存率研究(EPHESUS)显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的依普利酮可以使左心室射血分数≤0.40的泵衰竭患者心血管病死亡率下降17%。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证实,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将会更有效的抑制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改善左心室功能,防治心力衰竭。